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 第258章 制定长期国策(第2页)

第258章 制定长期国策(第2页)

朱由检这一招也是被逼无奈,他实在是怕有人从这件事中牟利,同时也还有逼王永光与李长庚为朝廷节省的想法。

“臣定不负圣恩!”

一听这话,王永光就皱了皱眉,但也没说什么,当即就跪地领旨了。

朱由检是笑着点了点头,大手一挥就让他二人坐了回去。

说实在的,这大明权职交叉最为厉害的衙门,当属内阁和六部,其次才是那些总督、巡抚、巡按以及地方上的三司。

而由此可见,这王永光想要办成这事的难度究竟是有多大。而这件事就连张书缘都不敢现在去碰!

因为,一旦开搞,那当其冲的便是内阁与六部的职权问题!

聊完了此事,众人也就慢慢放开了。

“陛下,据我朝去年时的兵情来看,臣以为我朝需练造新兵裁汰老残伤卒。”

随着众人打开了话茬儿,李邦华这个年轻的内阁大臣便站了出来。

“孟闇(李邦华的字),所言朕亦有心算,依你看来,我朝需裁汰多少兵卒?练造多少新军?”

由于话题触及到了兵政,朱由检也一改了从容,开始皱起了眉头。

“陛下,若依臣看来,需造新军十支,每支计两万人,以此来替换我朝的三大营军士。”

“恩,此事孙帅怎么看?”

孙承宗不同于其他六部堂官,因为他乃是当朝的光禄大夫、左柱国、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督理全国军务的大臣,所以他才有权利参加这内阁会议!

“启奏陛下,老臣赞同李阁部之言,不过,依老臣看来编造十支新军却是有些不够,若要老臣来说,我朝须得精兵备、宽兵员,将新军之数拉倒一百余支才够。若没有这等兵力,单推陈我三大营却是不足以改变现状。”

孙承宗所说的不错,抛出关外的建奴不言,就眼下的内部来说,便有不少的问题,这许多地方的卫所是常年糜烂亏空且兵源不足,一旦生祸事根本就没法去管。

听着两位大臣的言语,朱由检是脸色低沉的敲着桌子。

“温爱卿,张爱卿,以你二部之财,可否支持此事?”

见皇帝询问,温体仁便就看向了张书缘,而张书缘则是算了一下账便就出声道。

“启奏陛下,按我司去年的营收来看,若是将全额利润挪用,养三五万精兵还尚能接受,若是养十支便怕是得请温阁部想折了。”

张书缘说的没错,按照在己巳大战中的了解来看,这养一个兵至少要每月付出四银子的成本(包含军械粮草在内计算),而以他商司去年的二百肆拾万的利润以及六十八万两的海关关税来说,充其量他也就能养个五万来人左右。

“陛下,臣这边也没甚法子。单我辽东一年便能耗费六百万两,再加上二百多万两的百官俸禄,以及四百万两的各地卫所钱粮,就这便已去了一千两百万两了,倘若再算上百官们的升职、恩赐、嘉奖、科举及驿递等杂事,这便又去了一百万多两。就这臣还没算赈灾及救济平困等事……”

一提起花钱,温体仁的脸色便就的跟猪肝一样黑了,而张书缘更是好奇,历史中的毕自严是怎么为朝廷节省的了。

“陛下,臣有一法可挤预算。”

见众人都在愁眉苦脸,毕自严琢磨了一番就起身陈奏了。

“哦?毕爱卿有计策?快快与朕讲来。”

“陛下,若是要一次性编造百万大军,显然是件不可取的事。所以臣建议将新军规模控制在十万人左右,再加之时间推移,我朝便可完成全国兵卒的裁汰之事了。”

“而新军之饷,臣建议可由都察院组成勘验组,核查九边军饷用度,将冗兵冗役裁汰,故此便可节省出一笔。”

“除此之外,臣还建议我皇恢复京东水田军屯,调拨部分京营兵与流民开垦滦州、蓟州荒地,兵自耕、兵自食,一年下来怎么样也能省下个十万石粮草的支出。”

毕自严不愧是大财学家,这一出手便就是重手笔!

“好办法啊。”

听到这话,温体仁便就是眼睛一亮,紧接着就想在他这强力手腕的基础上添一笔了。

可他还没站起,就听毕自严又继续说道。

“陛下,除了恢复京城军屯之外,我朝亦可利用商贾,以盐引折色为名,将部分盐引授予九边,引商贾代朝运粮换取盐引的同时。”

“臣还愿请陛下一改太仓法制,将岁银解银进京后,直接交由押解官与边镇委官在太仓挂号兑交,只要数额无误,便不得再行拆封入库之事。而这样一来既免损耗又能省脚力,一年下来可少花十余万两搬运费……”

这正如历史中那样,毕自严是毫不吝啬自己的想法,一口气就将自己的举措给说了精光,更是着重的讲述了番兑支法。

可听到这话,除去张书缘是在皱眉之外,其余人皆是喜笑颜开。

“好,不愧我朝肱骨老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