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章 白起 战国人屠(第3页)

第3章 白起 战国人屠(第3页)

而白起,也因为这一战,成了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将领——有人说他是“战神”,为秦国立下了不世之功;有人说他是“屠夫”,坑杀四十万降卒,太残忍了。直到今天,还有人在长平古战场上,挖出当年赵军士兵的尸骨,那累累白骨,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惨剧。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来想一鼓作气,率军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彻底灭亡赵国。可他没想到,这时候,有人却在背后给了他一刀——这个人,就是秦国的丞相范雎。

范雎为什么要背刺白起呢?因为他怕白起的功劳太大,过自己。长平之战,白起的功劳已经够大了,要是再灭亡赵国,那白起在秦国的威望,就会过他这个丞相,到时候,他在朝堂上就没地位了。

所以,范雎就找了个机会,对秦昭襄王说:“大王,长平之战,秦军死伤也不少,粮草消耗太大,老百姓也需要休养。不如先让秦军撤兵,等国力恢复了,再打赵国也不迟。而且,赵国已经答应给咱秦国六座城池,咱不如先接受这些城池,再做打算。”

秦昭襄王一听,觉得范雎说得有道理——他也确实担心秦军的粮草不够,于是就下令,让白起率军撤兵。

白起接到撤兵的命令,气得差点把桌子掀了——他知道,这是灭亡赵国的最好机会,一旦撤兵,赵国就会有喘息的机会,再想打邯郸,就难了。他亲自去咸阳,找秦昭襄王:“大王,赵国现在元气大伤,正是灭亡他们的好时候,咱不能撤兵啊!”可秦昭襄王已经听了范雎的话,坚持让白起撤兵。

白起没办法,只能率军撤回秦国。从此,白起和范雎之间,就结下了梁子。

可事情的展,正如白起所料——赵国答应给秦国的六座城池,迟迟不兑现。秦昭襄王这才知道,自己被赵国骗了,气得不行,当即下令,派王陵为将,率军二十万,进攻邯郸。

可这时候的赵国,已经不是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了——赵王吸取了教训,任命廉颇再次为帅,组织邯郸百姓守城;平原君赵胜还去了魏国和楚国,说服了信陵君魏无忌和春申君黄歇,派来了十万魏军和八万楚军,救援赵国。

王陵率军攻打邯郸,打了三个多月,不仅没打下邯郸,反而死伤了好几万秦军士兵。秦昭襄王急了,他想到了白起,想让白起再次挂帅,去打邯郸。

可白起却称病不出——不是他真的病了,是他知道,现在打邯郸,根本打不赢。他对秦昭襄王说:“大王,邯郸城坚,诸侯的救兵也快到了,现在去打邯郸,就是送死,臣不能拿秦军士兵的性命开玩笑。”

秦昭襄王以为白起是在赌气,就派范雎去劝说白起。可范雎一到白起家里,就没说好听的:“武安君,你是秦国的将军,大王让你去打仗,你就该去,别跟大王赌气!”白起本来就恨范雎,听了这话,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我不是赌气,是实事求是!现在打邯郸,必败无疑,你要是想让秦军送死,你自己去!”

范雎碰了一鼻子灰,回到宫里,就对秦昭襄王说:“大王,白起根本不是病了,他是故意不听您的命令,还说您不懂兵法!”秦昭襄王勃然大怒:“好你个白起,敢跟我作对!”当即下令,削去白起的武安君封号,把他贬为普通士兵,逐出咸阳,迁往阴密(今甘肃灵台)。

白起接到命令,心里凉透了——他为秦国立下了那么多功劳,最后却落得个这样的下场。他拖着病体(这次是真的病了),离开了咸阳。沿途的百姓和士兵,看到白起被贬,都忍不住哭了——有的百姓给白起送吃的,有的士兵跪在路边,求白起留下。白起看着这些人,心里更是难受,可他知道,自己已经回不去了。

白起走了没几天,秦昭襄王又后悔了——他怕白起跑到别的国家,被别的国家重用,反过来打秦国。于是,他就派了一个使者,带着一把青铜剑,去追白起。

使者在杜邮亭(今陕西咸阳东北)追上了白起。当时白起正在亭子里休息,看到使者来了,就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使者把剑递给白起,冷冷地说:“大王有令,赐武安君死。”

白起接过剑,看着剑身上的寒光,仰天长叹:“我白起一生征战,为秦国攻下七十余城,没打过一场败仗,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大王要我死?”他想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道:“我是该死。长平之战,我坑杀了四十万赵军降卒,这就够我死无数次了。”

说完,白起举起剑,往自己的脖子上一抹——一代战神,就这样死在了杜邮亭,享年七十四岁。

白起死后,秦国的百姓和士兵都悲痛不已——有的百姓自为白起立祠,有的士兵在军营里痛哭。而赵国、楚国等国的百姓,却拍手称快,说这是“天道好还”。

秦昭襄王后来也后悔了——他知道,白起是被冤枉的,可他碍于面子,没有承认。直到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屡战屡败,秦昭襄王才在朝堂上叹气:“要是武安君还在,咱秦国也不会这么惨啊!”

可后悔有什么用呢?一代战神,已经永远地离开了。

白起死了,可他的故事,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还有人在讨论他——他到底是“战神”还是“屠夫”?他的功大,还是过大?

我们先说说白起的“功”。白起一生征战七十余场,未尝一败,歼敌上百万,为秦国夺取了七十余座城池。伊阙之战,他破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打开了秦国东进的大门;鄢郢之战,他破楚国都城,让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之战,他坑杀赵军四十万,让赵国失去了抗衡秦国的能力。可以说,没有白起,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至少要推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司马迁在《史记》里说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这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再说说白起的“过”。最让人争议的,就是他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在当时,杀降是“不祥之事”,很多人都觉得白起太残忍了。唐代的诗人白居易,就写过一诗批评白起:“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武。白起为秦将,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而遂赐死。彼何罪哉?独以杀降故耳。”意思是说,白起虽然会打仗,但杀降太残忍,所以他的死,也是活该。

可咱们也得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看白起为啥要坑杀降卒。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没有什么“人道主义”可言。要是白起把四十万降卒放回赵国,这些人回去后,肯定会再次参军,跟秦军打仗,到时候,会死更多的秦军士兵。而且,秦军的粮草也不够养活这么多降卒,要是降卒叛乱,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白起坑杀降卒,虽然残忍,但也是当时的无奈之举。

除了杀降,白起的悲剧,还在于他“功高震主”。自古以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是很多功臣的下场。白起为秦国立下了太大的功劳,威望太高,已经威胁到了秦昭襄王的地位,再加上范雎的挑拨离间,白起的死,其实是必然的。

后世对白起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把他当成“战神”,学习他的军事思想——白起擅长打“歼灭战”,注重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单纯地占领土地,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影响很大。

也有人把他当成“屠夫”,批评他的残忍。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就说:“白起之为人也,不仁哉!杀降卒四十万,其罪大矣!”

可不管怎么说,白起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名将。他的军事才能,他的战功,他的悲剧,都让他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直到今天,在白起的故乡陕西眉县,还有白起祠;在长平古战场上,还有人在纪念那些死去的士兵;在军事教材里,白起的战术,还是被当成经典案例来讲解。

最后,我用一诗,来总结白起的一生:

百战沙场建奇功,武安威名震西东。

长平一役留争议,杜邮亭外叹英雄。

功过自有青史定,英名永载史册中。

若问战国谁最勇,唯有白起称枭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