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白起就下令:全军出动,在长谷水的上游筑堤坝!十万秦军士兵,有的挖土,有的运石头,有的砍树做木桩,日夜不停地干活。景阳在城里看到秦军在筑堤坝,还以为他们是想截断鄢城的水源,心里还挺得意:“白起这小子,没本事攻城,就想断咱的水?咱城里有井,怕这个?”
可他哪里知道,白起要的不是断水,是放水!半个月后,堤坝筑好了,长谷水被拦在了上游,水位越涨越高,像一头蓄势待的猛兽。白起站在堤坝上,看着鄢城,对身边的将领说:“传令下去,明天一早,掘开堤坝!”
第二天拂晓,随着白起一声令下,秦军士兵用斧头砍断了堤坝上的木桩,又用锄头挖开了一道口子。顿时,长谷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顺着白起事先挖好的水渠,直奔鄢城而去!
鄢城的百姓和士兵,还在睡梦中,就听到外面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像打雷一样。等他们睁开眼,水已经漫进了城里——先是脚踝,然后是膝盖,最后没过了腰,没过了头!老百姓吓得哭爹喊娘,四处逃窜,有的爬上屋顶,有的抱着柱子,可水流太急,很多人还是被冲走了。楚军士兵更是乱成一团,盔甲被水浸湿了,重得跑不动,根本没法打仗。
景阳在城里看着这一切,心里凉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白起会用这么狠的招!他知道鄢城守不住了,只能带着几千残兵,从东门逃了出去。
白起率军进入鄢城的时候,城里已经成了一片汪洋,水面上漂浮着无数尸体,有的是老百姓,有的是士兵。
随后,白起又带着秦军,顺流而下,直扑楚国的都城郢。楚顷襄王听说鄢城丢了,早就吓得魂飞魄散,带着大臣们偷偷迁都到了陈(今河南淮阳),只留下几万楚军驻守郢城。秦军没费多大劲就攻破了郢城,白起为了震慑楚国,还下令烧毁了楚王的陵墓——夷陵。
夷陵里埋着楚国历代先王,白起烧了夷陵,就是打楚国的脸啊!楚国的贵族们,对着郢城的方向哭拜,说:“白起毁了咱们楚国的根基,楚人跟他不共戴天!”
可秦国这边,却是举国欢庆。秦昭襄王为了表彰白起的功劳,特意封他为“武安君”——这“武安”两个字,意思就是“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是当时秦国最高的封号之一。白起接到封号的时候,正在郢城的楚王宫里,他对着咸阳的方向磕了三个头,说:“末将白起,谢大王恩典!末将定当为秦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楚国,经此一战,彻底失去了和秦国抗衡的能力,从一个“级大国”,变成了一个只能苟延残喘的小国。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和韩国本土分割开了。韩国国君没办法,只能下令让上党郡投降秦国。可上党郡的郡守冯亭是个硬骨头,他不想降秦,就跟手下人商量:“秦国人狠毒,咱降了秦,也没好果子吃。不如咱降赵国,赵国要是接受了上党,秦国肯定会打赵国,到时候赵国就会跟韩国联手,一起抗秦!”
手下人都觉得冯亭说得对,于是冯亭就派人去赵国,说要把上党十七城献给赵王。赵王赵孝成王一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上党郡是块肥肉,十七座城池,不用打仗就能到手,这好事哪儿找去?可赵国的老将廉颇却劝他:“大王,不能要啊!秦国费了那么大劲才把上党跟韩国分开,咱现在接手,秦国肯定会来打咱,这是引火烧身啊!”蔺相如也说:“廉颇说得对,上党就是个‘烫手山芋’,咱们不能要!”
可赵王太贪心了,他不听廉颇和蔺相如的劝,还是派廉颇率军二十万,去上党郡的长平(今山西高平)驻守,接管了上党十七城。
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抢了上党,气得直拍桌子:“赵国这是在找死吗?”当即下令,派王龁为将,率军三十万,去打长平!
长平之战,就这么拉开了序幕。
一开始,廉颇采取的是“坚壁清野”的战术——他知道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不方便,打不起持久战,所以就依托长平的有利地形,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第二道是丹河,第三道是百里石长城。廉颇下令,秦军不来攻,咱就不打;秦军来攻,咱就躲在工事里,用弓箭射他们。
王龁率军到了长平,一看廉颇这架势,就知道遇到硬茬了。他下令猛攻空仓岭,可秦军攻了好几次,都被赵军的弓箭射了回来,死伤了好几万人。王龁没办法,只能率军退回去,跟赵军对峙起来。这一对峙,就是两年多。
两年多下来,秦国和赵国都快撑不住了——秦国这边,粮草消耗太大,老百姓的赋税越来越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饥荒;赵国这边也惨,粮食本来就没秦国多,二十万大军在长平,每天要吃几十万斤粮食,赵王天天催廉颇进攻,可廉颇就是不听。
赵王心里越来越急,他觉得廉颇太保守了,根本不敢跟秦军打仗。就在这时候,秦国丞相范雎想出了一条“反间计”——他派人带着大量黄金,偷偷去赵国的都城邯郸,在市井里散布谣言:“秦军最怕的不是廉颇,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老了,不敢打仗,早晚得投降秦国!”
这谣言一散布,邯郸城里到处都在说:“要是赵括当帅,早就把秦军打跑了!”赵王本来就对廉颇不满,听了这谣言,更是下定决心,要换赵括当帅。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连他爹赵奢都辩不过他。可赵奢却总说:“括儿这孩子,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要是真让他带兵打仗,肯定会坏了赵国的大事!”赵括的母亲也劝赵王:“大王,我儿赵括没打过仗,不能让他当统帅啊!”可赵王根本不听,还是任命赵括为帅,接替廉颇,率军二十万,去长平换防。
赵括到了长平,第一件事就是把廉颇的战术全改了——他下令:“全军备战,准备进攻秦军!”手下的将领劝他:“将军,秦军势大,咱还是先防守,摸清敌情再说吧!”赵括却不以为然:“你们懂什么?廉颇那是胆小,我这就带你们打败秦军!”
秦昭襄王听说赵括当了赵军主帅,心里乐坏了——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他偷偷任命白起为上将军,接替王龁,指挥秦军,并严令军中:“谁敢泄露白起为帅的消息,斩立决!”
白起到了长平,第一件事就是摸清赵括的底细。他听说赵括急于进攻,心里就有了主意——“诱敌深入,围而歼之”。
第二天,白起派了一万秦军,去赵军大营前挑战。赵括一看秦军来了,立马下令:“全军出击,打败秦军!”赵军士兵早就憋坏了,一听要进攻,个个奋勇向前。秦军士兵假装打不过,丢盔弃甲,往回跑。赵括以为秦军真的怕了,下令:“全军追击,不许放跑一个秦军!”
赵军一路追,追了二十多里地,到了一个叫“丹河峡谷”的地方。这峡谷两边是山,中间只有一条路,正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白起一看赵军全进了峡谷,正中下怀,随着一声号角响,峡谷两边的山上,突然冲出了两万五千名秦军奇兵——他们手里拿着长戈,腰里别着短剑,一下子就把赵军的退路切断了。与此同时,五千名秦军骑兵从峡谷的另一边冲了进来,把赵军分割成了两部分。
赵括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埋伏!他赶紧下令:“撤退!快撤退!”可已经晚了——秦军已经把峡谷围得水泄不通,赵军怎么冲,都冲不出去。
接下来的日子,成了赵军的“噩梦”。秦军把赵军围在峡谷里,断绝了他们的粮草和水源。赵军被围了四十六天,粮食吃完了,就杀战马吃;战马吃完了,就吃人——有的士兵偷偷杀了自己的同伴,煮着吃。峡谷里到处都是哭声、骂声、惨叫声,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赵括知道,再这样下去,赵军要么饿死,要么被秦军杀死,所以他决定,拼死突围。他把赵军分成四队,轮流冲锋,可秦军防守太严密了,每一次冲锋,赵军都要死伤好几千人。最后,赵括亲自带着精锐部队,穿着厚重的盔甲,拿着长枪,带头冲锋。可刚冲出去没几步,就被秦军的弓箭手射中了——一箭射在他的胸口,一箭射在他的大腿。赵括从马上摔下来,临死前,他还喊着:“我不甘心!我不甘心!”
赵括一死,赵军群龙无,再也没人指挥他们突围了。四十多万赵军士兵,只能放下武器,向秦军投降。
看着这四十万降卒,白起犯了难——要是把他们放回赵国,这些人回去后,肯定还会当兵,跟秦军打仗;要是把他们留在秦军里,秦军的粮草根本不够养活这么多人,而且这些降卒心里肯定不服,万一叛乱,后果不堪设想。
白起跟手下的将领商量:“赵军降卒太多,留着是个隐患,不如……全部坑杀!”将领们一听,都吓了一跳:“将军,四十万人啊,这也太多了……”白起叹了口气:“我也不想这么做,可这是没办法的办法。为了秦国,只能委屈他们了。”
第二天,白起下令,把四十万赵军降卒分成十批,每批四万人,带到长平附近的十个大坑边。赵军降卒以为秦军要给他们粮食,都乖乖地跟着走。可到了坑边,秦军士兵突然举起刀,向他们砍去。有的降卒想反抗,可他们手里没有武器,只能被秦军砍倒,推到坑里。
一时间,十个大坑边,喊杀声、哭喊声、求饶声此起彼伏,响彻了整个长平谷地。直到天黑,这场屠杀才结束——四十万赵军降卒,除了二百四十个年纪不满十五岁的少年(白起让他们回去,给赵国报信,震慑赵国),其余的全部被坑杀。
白起让人在坑上盖了土,又立了一个“京观”(把敌人的头骨堆成的土台),用来炫耀秦军的战功。
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的国力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四十万青壮男子没了,赵国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办丧事,邯郸城里到处都是哭声。赵王这才后悔,当初不该不听廉颇和蔺相如的劝,不该用赵括当帅,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