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2章 山海经 上古宇宙的瑰丽图谱(第4页)

第32章 山海经 上古宇宙的瑰丽图谱(第4页)

《海外东经》载:“奢比尸国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奢比尸国在大人国北边,这里的人兽身人面、耳朵很大,耳朵上挂着两条青蛇。也有说奢比尸国就是肝榆国的尸体所在之地。奢比尸国的人“珥蛇践蛇”,与巫咸国的巫师相似,也是“通神”的象征。“大耳”的形象,或许是因为“耳朵大”能“听天语”——先民认为,耳朵大的人能听到上天的声音,故奢比尸国的人能“通神”,为人间占卜吉凶。

34。玄股国:股黑食鱼,水乡之民

《海外东经》云:“玄股国在其北。其为人衣鱼食鸥,使两鸟夹之。一曰在雨师妾北。”

玄股国在奢比尸国北边,这里的人“玄股”——即大腿是黑色的,穿鱼皮做的衣服,吃海鸥肉,身边有两只鸟相伴。玄股国的人“衣鱼食鸥”,显然是水乡之民:他们生活在海边,以捕鱼为生,鱼皮做衣,海鸥为食;大腿黑色,或许是因为常年在水中劳作,皮肤被晒黑或染色。先民对玄股国的记载,是对“海边部族”的客观描述,藏着对“水乡生活”的认知。

(五)海内四经:近海的族群与物产

海内四经记“中国”周边的近海之国,比海外四经更“真实”,有鲛人、大蟹,多与“水”相关,是先民对“近海生活”的记录。

35。鲛人国:人鱼泣珠,水中之民

《海内南经》载:“鲛人,在岸中,其人水居,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鲛人国在海内南方的岸边,这里的人住在水里,不停的纺织(织出的布叫“鲛绡”,轻薄如雾),眼睛流泪时能流出珍珠。鲛人是《山海经》最着名的“人鱼”,后世传说“鲛绡帐”“夜明珠”,皆源于此。先民为何想象“鲛人泣珠”?或许是因为海边常有珍珠,先民不知珍珠的来源,便将其与“人鱼”联系,认为珍珠是人鱼的眼泪,赋予珍珠“情感”的色彩——这是先民对“自然物产”的浪漫解读。

36。大蟹国:蟹大如车,海中奇物

《海内北经》云:“大蟹在海中。”

大蟹国在海内北方的海中,这里的螃蟹“大如车”——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蟹“方千里”,能在海中行走。先民为何想象“大蟹”?或许是因为海边常有螃蟹,先民见螃蟹外壳坚硬、能横行,便将其放大,想象出“大如车”的螃蟹,象征“海中的强者”;也可能是见到鲸鱼的背鳍,远看像螃蟹的钳子,便误以为是“大蟹”,藏着对“海中未知生物”的好奇。

37。林氏国:驺吾现身,仁兽之兆

《海内北经》载:“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

林氏国在海内北方,这里有珍兽驺吾:它像老虎一样大,羽毛五彩斑斓,尾巴比身体还长,骑上它能日行千里。驺吾是“仁兽”——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载,它“不食生物”,只吃死物,是“仁慈”的象征。先民将“仁兽”与“日行千里”联系,是希望“仁慈”能像驺吾一样,传遍天下;也可能是见到远方部族的人骑快马,远看像“骑兽日行千里”,便创造出驺吾的形象。

38。犬封国:狗身人面,犬图腾之族

《海内北经》云:“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

犬封国(又称犬戎国)在海内北方,这里的人长得像狗,有一位女子跪着进献酒食。国中还有文马吉量:身体白色,鬃毛红色,眼睛像黄金,骑上它能活一千岁。犬封国是“犬图腾”部族的写照——先民认为,某部族若以狗为图腾,便会有“狗的特征”。狗是先民的“伙伴”(能狩猎、看家),故犬封国的人“状如犬”,并非贬义,而是对“犬图腾部族”的尊重。吉量马“寿千岁”,则是先民对“长寿”的向往,借文马寄托心意。

第三卷:《大荒经》与《海内经》——创世神话,族群记忆

《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是《山海经》最古远的部分,记创世神话(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部族源流(黄帝、炎帝、蚩尤),是先民对“宇宙起源”“族群历史”的记忆。

39。女娲补天:天倾西北,女娲救世

《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后世补全女娲补天故事)

女娲是《山海经》的创世女神,据后世典籍补载,上古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天塌了西北角,地陷了东南角,洪水泛滥,猛兽食人。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大荒西经》载“女娲之肠化为神”,说女娲的肠子变成了十位神,住在栗广之野,横在路上。这其实是“创世”的隐喻:女娲不仅补天救世,还“化身为神”,让天地间有了神灵,构建出宇宙的秩序。先民创造女娲,是为了回答“天为何不塌”“人为何能生存”——女娲是“拯救者”,也是“秩序的创造者”。

4o。鲧禹治水:父子承业,平定洪水

《海内经》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上古时洪水滔天,鲧(禹的父亲)偷了天帝的“息壤”(能自生长的土壤)来堵洪水,却没等天帝下令。天帝大怒,让祝融在羽郊杀了鲧。鲧死之后,肚子里生出禹,天帝便命禹继续治水,禹用“布土”的方法(疏通河道,而非堵塞),最终平定洪水,划定九州。这则神话藏着先民对“治水”的记忆:鲧的“堵”失败,禹的“疏”成功,是先民对“治水方法”的总结;鲧“窃息壤”“复生禹”,则是对“父承子业”“死而不已”的赞颂——洪水是先民最大的威胁,鲧禹治水的故事,是他们对抗自然的“英雄史诗”。

41。黄帝战蚩尤:炎黄联盟,平定天下

《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蚩尤是九黎部族的领,他造兵器讨伐黄帝,黄帝派应龙在冀州之野迎战。应龙能蓄水,蚩尤便请风伯雨师,降下大风雨,应龙无法取胜。黄帝只好派天女魃(旱神)下凡,魃一到,风雨就停了,黄帝趁机杀了蚩尤。但魃也无法回到天上,她住的地方就会干旱。这则神话是上古部族争斗的缩影:黄帝代表炎黄部落联盟,蚩尤代表九黎部落,“黄帝战蚩尤”其实是两大部族的兼并战争。先民将这场战争神话化,赋予黄帝“神助”(应龙、魃),蚩尤“妖术”(风伯雨师),既记录了“祖先的荣光”,也解释了“干旱”的由来——魃的存在,让“干旱”有了“神罚”的色彩。

42。夸父逐日:巨人追日,死而不已

《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弃其杖,化为邓林。”

大荒之中有座成都载天山,山上有个叫夸父的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里拿着两条黄蛇,是后土的后代。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阳,一直追到禺谷(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渴了,喝干了黄河、渭水的水,还不够,又想去北方的大泽喝水,没到就渴死了。他死后,丢弃的手杖变成了邓林(桃林)。夸父的“不量力”,其实是先民对“探索精神”的赞颂:他追的不是太阳,而是“未知”——太阳的起落、远方的大泽,都是先民想要了解的“宇宙奥秘”。邓林的出现,让悲剧有了希望:夸父虽死,却为后世行旅留下了遮荫解渴的桃林,是“死而不已”的精神象征。

43。夔牛:一足兽,声如雷

《大荒东经》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流波山在东海中,山上的夔牛是《山海经》最着名的“一足兽”:它长得像牛,青色的身体,没有角,只有一条腿,出入水中时一定会有风雨,身上的光像日月,叫声像雷声。黄帝得到夔牛后,用它的皮做鼓,用雷兽的骨头做鼓槌,鼓声能传到五百里之外,用来威慑天下。夔牛的“一足”“声如雷”,让它成为“雷神”的象征;黄帝用它的皮做鼓,是“借神威壮己威”,反映了先民对“神权”与“王权”结合的想象。

44。应龙:有翼龙,助禹治水

《大荒东经》云:“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应龙是有翅膀的龙,住在凶犁土丘山的南极,曾帮助黄帝杀了蚩尤和夸父,却也因此无法回到天上,故天下常干旱。只要人们画出应龙的样子祈祷,就能降下大雨。应龙后来还帮助禹治水: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应龙“蓄水”,禹“疏河”,二者配合,平定了洪水。应龙的“有翼”“蓄水”,让它成为“水神”的象征;它从“助黄帝”到“助禹”,是先民对“神助英雄”的持续想象——英雄的成功,离不开神灵的帮助。

《山海经》不是一部“荒诞之书”,而是上古先民的“精神图谱”。它记载的山川,是他们踏遍山野的足迹;它描述的异国,是他们对远方的好奇;它塑造的异兽,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它讲述的神话,是他们对宇宙的解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