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 第570章 眉宇间洋溢着神采(第2页)

第570章 眉宇间洋溢着神采(第2页)

此言一出,朱元璋与朱标更加震惊。

楚长乐,真是个猛人!

文科出身的楚长乐,竟独自放倒了两位将军!

“这是因何而起?”朱元璋追问。

“源于凤武大帝以女子之身继位,遭武将集团反对。

楚长乐支持凤武大帝暂掌帝位,故而双方争执。”

“楚长乐乃凤武大帝一方之人。”朱让杜进一步说明。

“楚长乐身为文人,能支持朱慧英女子为帝,眼光独到。”朱元璋点头称许,

“武将难以接受女子指挥,情理之中。

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大汉,岂会轻易听命于女子?除非她确有能耐。”

“正因此事,楚长乐备受读书人推崇。

死后,人们为其立庙,前来祭拜者多为读书人。

至今,学子考试前常来祭拜,祈求楚长乐保佑。”朱让杜笑道。

谈及刘伯温能否预知后世,朱让杜又讲述几件楚长乐的事迹,令朱元璋与朱标感慨万分。

楚长乐实为能臣,对大明的贡献不在于谦之下。

“洪武年间怎无此等好官?”朱元璋叹息。

与后世名臣相比,洪武朝官员除开国功臣外,鲜有出色者。

即便是徐达、常遇春,亦非完美。

蓝玉等人更是罪有应得。

简而言之,朱元璋麾下的文臣武将能名垂青史,多因被美化或功绩掩盖过错。

若深究他们的过失,足以引诸多争议与非议。

徐达、常遇春等人,在辅佐朱元璋争夺天下时,亦曾行径不端,攻城略地时劫掠成风。

然而,史书岂会如实记载?对外又怎能直言不讳?

想当年攻陷应天府,若非朱元璋严令不得侵扰百姓,应天府的民众恐怕也难逃劫难。

否则,他朱元璋定会被百姓唾骂。

历史总由胜利者书写,成败论英雄,大抵如此。

相比之下,老九麾下的将领及后世名将,远比朱元璋的手下更为出色,这都得益于老九的军事改革与规矩约束。

“洪武老祖此言差矣,洪武朝亦不乏良臣!”朱让杜反驳道,“如诚意伯刘基,岂非贤臣?”

提及刘伯温,朱元璋面露尴尬。

刘基,字伯温,乃浙江人,亦是随朱元璋征战的旧部,更是他的智囊。

刘伯温自然是位好官,只可惜与淮西勋贵不和,更成了蓝玉等人的眼中刺。

身为督察院都御史,刘伯温有权监察百官,而淮西勋贵行事作风不正,双方矛盾激化,势不两立。

彼时,朱元璋尚需蓝玉抵御北元之患,亦期待淮西勋贵如蓝玉者助其铲除北元。

为大明,为灭北元,朱元璋终忍痛舍刘伯温,保蓝玉。

对刘伯温,朱元璋内心或有歉疚,此乃其过往之一斑。

闻朱让杜提及刘伯温,朱元璋心中五味杂陈。

“刘伯温,确是良臣!”

“朕好奇,尔等如何评价刘伯温?”

朱元璋沉默片刻,转而问道。

“后世有谚: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军事上,刘伯温之才,可比三国武侯诸葛亮!”

“治国上,刘伯温亦不输魏征!”

朱让杜道出后世对刘伯温之普遍看法。

此评价,甚高!

然亦有人非议刘伯温,谓其初为元进士、官吏,后投朱元璋,气节有亏。

人无完人,寻人瑕疵,易如反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