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后世,东西部差距显着之时,除非心怀家国天下的清官,谁愿投身西部开?
西部资源,较之东部,明显匮乏,犹如城乡之别。
久居城市,高楼林立,灯火辉煌,忽转至网络不便的乡村,能适应才怪!
乡村无城市之ktV、大酒店、美食街等繁华之所。
古代更是如此。
京官习惯于皇城根下的生活,若遣至偏远边疆,定苦不堪言。
然而,蓝玉等人至西安府,惊见此地繁华不逊于应天府,甚至更胜一筹。
应天府有的,西安府皆有;应天府无的,西安府亦有。
唯有皇宫,西安府所缺,非迁都不可得。
“朝中反对汉王朱松改革者众多,那些文官,定是糊涂至极!”
“若是我等,宁弃京官不做,也要来此西北为官,日子何其滋润!”
淮西勋贵中有人附和。
“不过是短视之徒,岂会识得应天府与西北之差?”
蓝玉不屑冷笑。
“即便识得,亦会固执己见。”
常升无奈叹息。
他们虽粗犷,却不愚钝,深知汉王朱松改革与儒家利益相悖。
文官中,除既得利益者,大多将与汉王朱松对立。
朝廷之中,除户部和工部,刑部、兵部、礼部、吏部对汉王朱松敌意甚深。
“此乃无奈之事。”
“那些文官……”
蓝玉言及此,忽见角落中户部尚书张紞脸色铁青,遂止。
他们在此热烈讨论文官之事,不经意间也将张紞包括了进去。
张紞就在眼前,脸色怎会好看?
“张大人别多想,我们并非指你!”常升连忙对张紞笑道。
“你们户部可不同于那些文官!”
蓝玉也反应过来,随即向张紞招呼,“没错,张大人是朝中清流,怎会与他们同流合污!张大人,坐这么远做什么?来这边坐,咱们得好好亲近亲近!”
这让张紞有些意外。
毕竟,蓝玉这些淮西勋贵一向与文官不合,从前也没少给他脸色看,谁能料到今日竟如此和颜悦色?
但转念一想,张紞便明白了。
这一切恐怕都是因为汉王朱松!
当双方有了共同利益,那点隔阂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听说西安府的大戏院跟应天府一样,十二个时辰都在营业,饭后咱们去听听戏,张大人也一起来,别客气!”蓝玉举杯向众人高声说道。
另一边,朱松陪着朱元璋、朱标及一家人在西安府的大街上闲逛。
老爷子要看西安府的夜生活,朱松自然安排得十分周到。
一行人身着便装,再加上这里是西安府,他们不常露面,无人认出他们的身份。
朱元璋和朱标自然喜欢这种贴近百姓的感觉,十分开心。
“如今西安府人口有多少?”
朱元璋目睹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转头向朱松问道:
“年前统计的人数,加上来西安府经商的流动人口,总计约两百八十万人。”
“常驻人口登记在册的有四十多万户,共两百二十万人。”
朱松笑着说明。
“如此说来,仅来西安府的流动人口就有六十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