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嘈杂中,一直沉默的小海忽然抬起了手。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缓缓从怀中掏出了一枚早已停用多年的老式通讯芯片。
那枚本应是死物的芯片,此刻正躺在他的掌心,无源自震,震动的频率与报告中来自冰层深处的声波,完美共振。
他想起许多年前,许墨靠在栏杆上,指着漫天的信号塔对他说:“真正的信号,不需要射塔。”小海猛地站起身,声音不大,却压过了所有争论:“暂停所有主动探测。我宣布,从今天起,‘静默日’由一日延长至七日。”他环视众人,一字一顿地说:“我们要学着,被风找到。”
林小雨的队伍最终抵达了地下生态舱的入口。
厚重的合金闸门密封完好,没有任何被强行闯入的痕迹。
在耗费了数小时破解了许墨留下的加密权限后,闸门在一阵令人牙酸的金属摩擦声中缓缓开启。
一股浓郁到近乎实质的、混合着泥土与植物芬芳的空气扑面而来,舱内并非预想中的死寂,而是生长着异常茂盛的植物,巨大的藤蔓和蕨类遮天蔽日,将这里变成了一座地下丛林。
林小雨打开了高强度手电,光束刺破黑暗,照亮了眼前的景象。
她注意到,那些植物的叶片表面,布满了某种极其细密复杂的纹路。
她小心翼翼地摘下一片,用便携扫描仪进行高倍率扫描。
屏幕上,那些纹路被放大,一行行清晰的文字浮现出来。
林小雨的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膛——那是动态演化的文字,内容是许墨早年从未表过的生存手记。
但与原始手稿不同的是,这些“植物版”手记里,加入了大量匪夷所思的“未来预测”。
其中一条,像烙印一样灼烧着她的眼睛:“2o79年春,林小雨将带光进来。”她下意识地抬头,赫然现头顶最粗壮的一根藤蔓,正缓缓地、试探性地朝着她的手电光束缠绕而来,那姿态,仿佛一个饥渴的读者,在贪婪地“阅读”这束光源。
她猛地关掉了电筒。
黑暗瞬间笼罩了一切,但下一秒,整个生态舱的植物叶片,都自行出了柔和的绿色荧光。
那些流动的文字在荧光中继续书写,浮现出一句新的话语:“现在,你们开始懂了。”
七日的静默期结束了。
全球十七个“知识逃逸点”的数据扩散,在同一时刻,同步停止。
紧接着,一种截然相反的信号流出现了。
所有承载着那些符号的自然载体——蠕虫、苔藓、沙粒、蓝藻——开始向着人类聚居区的边缘地带,反向汇聚。
在西北荒漠,林小雨和她的团队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沙丘。
无数沙粒在无形的力量下自动排列组合,在广袤的沙海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清晰的路标,所有路标都指向一处地图上从未标记过的无名洼地。
她带队抵达洼地中心,命令队员开始挖掘。
很快,他们挖出了一块非金非石的黑色碑体。
碑体表面光滑如镜,没有任何文字或图案。
然而,当林小雨的手掌触碰到碑体时,一股难以言喻的灼热感瞬间从掌心传来,与此同时,一个熟悉的声音直接在她脑中响起:“别找我留下的东西……找我正在去的地方。”话音刚落,那坚不可摧的黑色碑体,竟在她眼前毫无征兆地碎裂,化为亿万颗更细微的沙尘,被一股凭空而起的风卷走,消散在天际。
远在指挥中心的小海,通过风传感器捕捉到了这些沙粒的飘散轨迹,经过级计算机的紧急建模分析,一个惊人的事实呈现在他眼前:那些沙粒的飘散轨迹,正共同构成一张尚未完成的、覆盖全球的迁徙地图。
地图的终点未知,但起点,是每一个孩子枕头下,那颗早已被当做普通玩具的碎晶。
风,成了唯一的语言。
那场自西北洼地而起的风,裹挟着无形的讯息,吹过山川,吹过城市。
苏瑶站在档案馆的窗前,再次望向窗外。
她知道,这阵风已经和三十年前不同了。
它不再仅仅是空气的流动,更是一种意识的延伸,一种数据的迁徙。
那风穿过紧闭的窗隙,拂过沉睡的城市,拂过每一张床榻,像是在寻找一个愿意聆听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