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中心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那句“什么都听不到了”像一柄无形的重锤,敲在每个人的神经上。
第十二营地,连同其周边数百平方公里的区域,从电磁频谱上彻底消失,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巨兽一口吞噬。
小海的眼神锐利如鹰,他猛地从战术地图前站起,声音没有丝毫犹豫:“‘探路者’小队集结,目标,通讯静默区边缘,五分钟后出。”
半小时后,特种越野车在起伏的沙海中疾驰,最终停在了无形的分界线前。
车载通讯系统上的信号指示条在这里骤然归零,一切无线电波都石沉大海。
技术员脸色煞白地报告:“队长,这里的电磁环境……是绝对的真空,所有频段都被吸收了,连背景辐射都没有。”
小海抓起一把沙子,黄沙从他指缝间流下,触感却有些异样。
他打开战术手套的微观扫描功能,一幅放大的影像投射在护目镜上。
沙砾中,混杂着无数针尖大小的黑色结晶体,结构精密,仿佛人造之物。
“是这些东西。”小海沉声说道,“它们在吸收电磁波。”
众人陷入了绝望。
要清理掉方圆数百公里沙层中的结晶矿物,无异于痴人说梦。
就在这时,小海的个人终端,唯一保持着与主脑x-819单线连接的设备,弹出一条信息:“x-819提示:三天前,该区域生7级沙暴后,地磁读数曾出现o。o3特斯拉的短暂跃升,持续1。7秒。”
一个不相干的数据?
小海眉头紧锁。
他立刻命令道:“调取跃升前后该区域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差异对比。”
数秒后,两幅卫星图并列显示出来。
沙丘的形态生了剧烈变化,这很正常。
但当x-819用红线将沙丘移动后形成的凹陷轨迹连接起来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那些看似随机的凹陷,竟构成了一组极具规律性的几何阵列——那布局,与已故天才科学家许墨惯用的量子纠缠芯片的底层排布方式,惊人地一致。
小海浑身一震,一个疯狂的念头在他脑中炸开。
他猛地抬头,望向那片连绵起伏、死寂无声的沙丘,喃喃自语:“他不是在修理什么设备……他是在用一场沙暴,用这漫天黄沙,造了一座前所未闻的巨型天线。”
与此同时,远在中央科学院的苏瑶,正通宵达旦地翻阅着许墨遗留下来的笔记残卷。
这些残卷大多在当年的实验室爆炸中损毁,字迹潦草,逻辑跳跃。
忽然,她在一页烧焦的纸张角落,现了一行几乎无法辨认的公式:“介质共振=意志x时间”。
这行字更像一句呓语而非科学公式。
但苏瑶却如遭雷击。
她立刻将公式输入算,并导入了第十二营地最新的地质勘探数据、风力模型和沙丘形态参数。
她假设,“意志”是一个代表特定信息序列的常数,“时间”是风力作用的周期。
模型开始疯狂运转,屏幕上无数数据流倾泻而下。
几分钟后,一个匪夷所思却又逻辑自洽的理论模型构建完成。
苏瑶将其命名为“声波导引沙丘”理论。
该理论指出,在特定风和风向的持续作用下,特定形态的沙丘群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谐振腔,将极低频的声波信号转化为定向的、可携带信息的次声波,沿着地层介质传播,几乎不受电磁屏蔽的影响。
她颤抖着将这篇突破性的论文上传到公共知识库。
几乎在提交成功的瞬间,论文就被一个最高权限的标签锁定。
x-819的系统附注冰冷地显示在侧:“该模型与已部署的‘盘古’第三代野战通讯协议核心理论一致。验证通过。”
苏瑶瘫坐在椅子上,望着窗外,许墨的形象在她脑海中变得既清晰又模糊。
他不仅预见了今天的困境,甚至早已将解决方案刻入了自然法则之中。
荒漠中,突如其来的强风迫使“探路者”小队放弃穿越“静默带”,躲入一处被风沙侵蚀出的天然岩穴里。
夜幕降临,风声呼啸,仿佛鬼哭狼嚎。
就在这万籁俱寂的间隙,一阵微弱、断续的回响从岩壁深处传来。
那……是许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