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样,总得去试试。”韩立道,“赵馆主,你先安抚百姓,我去趟知府衙门。”
“我跟你去!”苏轻晚道,“回春堂有柳老先生盯着,我跟你去说不定能帮上忙。而且……我认识知府衙门的一个文书,他以前是我外婆的邻居,或许能帮着通传。”
韩立点头:“好。”
两人立刻往知府衙门去。衙门门口守卫森严,韩立报上姓名,说要见知府大人,守卫却拦着不让进,说知府大人正在办公,不见外人。
苏轻晚连忙道:“我们找文书王大哥,他是我外婆的邻居,麻烦通传一声。”
守卫打量了她一番,见她不像说谎,才不情不愿地进去通传。没多久,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中年男子快步走了出来,见到苏轻晚,笑道:“是轻晚啊?怎么来了?”
“王大哥。”苏轻晚连忙行礼,“我们有急事想见知府大人,能不能帮着通传一下?”
王文书愣了一下,压低声音道:“知府大人正在审案,而且……李都头刚从里面出来,怕是在他面前说了你们的坏话。这时候进去,怕是不妥。”
韩立道:“我们是为城南安置点的事来的。李都头要拆安置点,百姓无家可归,还请王大哥帮帮忙。”
王文书叹了口气:“这事我知道。李都头说是朝廷要建粮仓,其实是他自己想占那块地盖宅子。知府大人刚上任,可能还不知道内情。这样吧,你们先等一等,我去看看审案结束了没有,若是结束了,我就帮你们提一句。”
两人连忙道谢。
等了约莫一个时辰,王文书才匆匆出来,对他们道:“知府大人审完案了,我跟他提了你们的事,他说想见见你们。跟我来吧。”
韩立和苏轻晚跟着王文书走进衙门,来到一间书房。书房里陈设简单,墙上挂着一幅“公正廉明”的匾额,一个穿着官袍、面容清瘦的中年男子正坐在桌后看书,正是知府周大人。
周大人放下书,看向韩立和苏轻晚:“你们就是为安置点的事来的?”
韩立拱手道:“正是。周大人,城南安置点住着上百号流民,李都头说要征用土地建粮仓,限我们两日内搬走。可百姓无处可去,还请大人通融。”
周大人眉头微皱:“建粮仓是朝廷的命令,我确实下过令。但我只说征用城南空地,没说要拆安置点。李都头是怎么回事?”
苏轻晚连忙道:“大人,李都头说的空地,就是安置点所在的地方。他还说,若是两日内不搬走,就要烧了帐篷。”
周大人脸色沉了下来:“岂有此理!李都头竟敢假传命令!”他看向王文书,“去把李都头给我叫来!”
王文书应了声,匆匆离去。
没多久,李都头就跟着王文书来了。他见到韩立和苏轻晚,先是一愣,随即看到周大人阴沉的脸色,心里咯噔一下,强笑道:“表舅,您叫我?”
“谁让你拆安置点的?”周大人冷冷道。
李都头心里虚,却还是嘴硬道:“表舅,不是您说要征用城南空地建粮仓吗?安置点就在那儿,不拆怎么建?”
“我让你征用的是空地!”周大人拍着桌子,“安置点是百姓的住处,你看不见吗?你是不是想占那块地盖宅子?”
李都头没想到周大人知道了,顿时慌了,“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表舅,我错了!我就是一时糊涂……您饶了我这一次吧!”
周大人瞪着他:“你可知你这样做,会逼得百姓流离失所?朝廷设官是为了为民做主,不是让你仗势欺人!从今日起,你被革职查办!去牢里反省反省!”
李都头吓得魂都没了,哭着求饶,却被周大人让人拖了下去。
解决了李都头,周大人看向韩立和苏轻晚,语气缓和了许多:“让两位见笑了。是我管教不严,才出了这样的事。安置点的事,你们不用担心,我会另外找地方建粮仓,绝不惊扰百姓。”
韩立和苏轻晚连忙道谢:“多谢周大人秉公处理!”
周大人摆摆手:“这是我该做的。韩少侠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担当,难得。苏姑娘心地善良,也不容易。若是以后安置点有什么需要,尽管来找我。”
两人又谢过周大人,才离开知府衙门。
走出衙门,阳光正好,苏轻晚看着韩立,笑眼弯弯:“没想到这么顺利。”
韩立也笑了:“是周大人明事理。看来这江湖,不止有邪派和贪官,也有像周大人这样的好人。”
“是啊。”苏轻晚点头,“就像柳老先生说的,只要大家都往前走一步,总能看到光的。”
两人并肩走在大街上,街上人来人往,叫卖声、笑语声不绝于耳。韩立看着身边少女的侧脸,心里忽然觉得,或许不用急着回武当山。这京华城,有需要他帮忙的人,也有……让他想多留一会儿的人。
“对了。”苏轻晚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小纸包递给韩立,“这是我用还魂花的花瓣做的香囊,能安神。你在安置点忙,晚上肯定睡不好,带着吧。”
纸包里的香囊散着淡淡的清香,韩立接过,指尖触到她的温度,心里暖意融融。
“多谢。”他轻声道。
“不客气。”苏轻晚笑了笑,快步往前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他,眼里的光像春日的暖阳,“我先回回春堂了,你也早点去安置点吧,别让大家等急了。”
韩立点头,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人群里,才握紧手里的香囊,转身往城南走去。
阳光洒在他身上,暖洋洋的。他知道,前路依旧有未知的风雨,但只要身边有这样的温暖,有这样的牵挂,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有勇气,把路走下去。
江湖路远,道义在肩,而这一次,他的身边,多了一束同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