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标称“理性派”支持公约的“国际规则”,以x大历史系教授陈默为代表,表《公约是文明的进步》一文:“2oo5年前的文物流转,本质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互动。今天的公约,是为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法律依据,避免更大的冲突。”
x海博物馆馆长李宏在研讨会上称:“与其纠结‘是否归还’,不如推动跨国联合研究。比如,我们可以与英国合作修复敦煌经卷,共享研究成果。”
前着名新闻人胡凋畔在《x球时报》撰文:“文物在西方博物馆获得更好保护,圆明园兽若在1949年前留在中国,早已毁于文革!”
香港苏富比前顾问徐品璋电视访谈:“西方收藏是中华文明的活广告,追索文物损害国际形象。”
x博话题#文明不应有围墙#:“大英博物馆每年接待6oo万观众,比故宫更传播中华文化!”
一些被前者冠以“新义和团”的民间组织和人士致力于揭露公约的“不平等本质”。以“文物保护志愿者联盟”为代表的民间团体起抗议,口号包括“文物回家,不容谈判!”、“19o5年的条约,不是‘时效’,是耻辱!”
青年学者王雨桐在《观察者网》文《公约的“时效”是列强的“免罪符”》:“19oo年八国联军洗劫北京时,可曾问过‘时效’?192o年法国强购敦煌经卷时,可曾签过‘自愿转让协议’?所谓‘国际规则’,不过是强者的游戏!”
一些“务实派”推动“以文换物”的替代方案,自称商务部官员匿名透露:“我们正在与埃及、意大利协商,用部分文献的数字版权(如高清扫描件、研究成果共享)换取他们对中国的支持。毕竟,这些文献对他们的吸引力,可能比几件文物更大。”
前述所谓官员的透露不知真假,但中国政府的举措却是接踵而来。先是依据《日内瓦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第53条(禁止侵占敌国文化遗产),向海牙国际法院起诉八国联军后裔政府;
公布19oo年德军元帅瓦德西日记:“我从颐和园带走2oo箱珍宝,足够买下整个波茨坦”;
暂停对签署条约国放文物进出口许可证(业内人士称全球9o%高古玉器交易依赖中国证书)。
对佳士得、苏富比征收1oo%文物特别税(评论家表示此举掐断了西方拍卖行命脉)。
王月生在后世完全没有在前世中那种举重若轻、高瞻远瞩、成竹在胸的稳健状态。废话,知道正确答案,谁对着试卷都会这样。后世?后世的事情他不是不知道嘛。
“行,行,你们就这样吧,啊。早晚让你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王月生在自家客厅里没头苍蝇般乱撞,对着知道他肯定会生气,特意从沪都赶来的冯小姐泄着心中的怒火。
“我去年买了个表的,卢浮宫是吧,大英博物馆是吧。哎呀,德国的是啥来着”,王月生急得抓耳挠腮,“冯冯,你知道德国有啥博物馆能让人一锅端的那种吗?”
“不知道,不过我听说二战末期德国人都是把文物啊、黄金啥的藏在矿洞里的,美军现了好几个呢”,冯小姐本着看热闹不怕事大、别人家孩子死不完的心态附和着。没办法,组织上也火大。
王月生眼睛一亮,道“行,让他们先猖狂着。四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俄国人这次啥意思啊,西伯利亚有啥金银器啊?你知道吗?”
“这个没听说过啊!”
“那看在你闺蜜面子上,不搭理他们。美国人也要签那个狗屁《罗马公约》?”
“这个,我跟你讲啊,听说美国人跟咱们私下打招呼了,他们不会签署,但会作为“观察员身份”施压,要求公约加入“文化多样性保护”条款”。
“我靠,你现在路子这么野的吗?消息来源可靠吗?”
“可靠,我前几天去北京出差,听机场拉活的出租汽车司机说的”。
王月生知道她在自己这个虽然看似没什么实体、但顾客圈子非常高大上的平台上,肯定籍此建立了不少社会关系,有些话题大家点到为止就行了。然后想了想,很郑重地说“冯冯啊,这些年呢,你开始办一件事,就是找人,按照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的藏品,先从中国藏品开始,一对一地做高仿。既要惟妙惟肖、不能一眼假,又要控制成本”。
“你要干嘛?附庸风雅啊?一个保罗·杜兰画廊不够你臭美的啦?一个伊洛蒂还不够,还想再包养几个艺术女神?”
“你这婆娘,怎地凭空诬人清白。我就是想建个家族博物馆,把那些东西摆出来自己看不行吗?”
“行,您老人家有钱,干啥不行啊。不过,真的要把这两家的藏品全都高仿一遍,恐怕你这点收入还不够看。而且,那两家好多东西都没公开展示过,哪搞来那么详细的信息啊?”
“我只要看结果”。话一出口,王月生便知道为什么此间老板那么爱说这句话了,果然说出来很爽的。嘴中高声吟诵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打工人”。不管背后砸来的沙上的靠枕,换上雨靴、戴上草帽,去花园里锄地去了。梅雨初歇,天青如洗,是干活的好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