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时,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二十多年日复一日,从不抱怨,从不停歇,最终消灭了吴国,一洗会稽之败的耻辱。成为一方霸主。
越军乘胜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室,勾践就此称霸中原。越国中原称霸,范蠡功劳最大,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功臣。
范蠡是智者,他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激流勇退才是正确的选择。范蠡知道勾践的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于是写信辞别勾践说:“做为臣子,君王忧愁,臣子就应该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当死。以前你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没死,就是为了报仇雪恨。如今会稽之耻已雪。就请君王赐我一死。”
越王勾践再三挽留,上将军范蠡,还是收拾细软珠宝,带着家人与仆人从海上乘船离开了越国。勾践为了表彰范蠡的功绩,尽管范蠡离开了越国,越王勾践还是把会稽山,封给范蠡作封地。
范蠡渡海先来到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上耕作,艰苦奋斗,父子合力治理产业,没过多久,积累的财产就有几十万。齐国人听说他贤能,就有人推荐他去做齐国的相国。
范蠡慨然长叹道:“居家置业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了卿相的高度,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极限了。长久享受这样尊贵的地位,是不吉祥的。”
于是范蠡归还相印,散尽家产,送给那些知音好友,同乡邻里,只带着贵重物品,秘密离开了,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非常畅通。在这里经营生意,可以财致富,自称陶朱公。
在陶地,陶朱公又开始了新的营生。他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多年积累的经验,很快便在市场中崭露头角。他洞察着各地的货物供需,精准把握商机,生意越做越大,没过几年,又积累起了巨额财富。
然而,树大招风。当地一些眼红他财富的商人联合起来,设计陷害他。他们买通官员,诬陷陶朱公偷税漏税、囤积居奇。官府很快上门查抄,将他的产业封了个严严实实。陶朱公并不慌乱,他暗中派人收集那些商人勾结官府的证据。
他带着证据找到了当地一位正直的老臣。老臣被他的智慧和勇气所打动,出面为他主持公道。最终,真相大白,那些陷害他的商人受到了惩罚,陶朱公不仅拿回了产业,名声更是传遍了四方。此后,他继续在商海遨游,一边积累财富,一边救济百姓,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传奇人物。
朱公住在陶地时,生的儿子刚成年,因家境好,这个小儿子没有吃苦受累。朱公的次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楚国关押起来。朱公说:“杀人抵命,这是常理。可我又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在闹市被杀。”
朱公便派他的小儿子去探望他的二儿子,并准备好一千镒黄金,装在麻袋里,用一辆牛车拉着,派他的小儿子,去救他的二儿子。然而,大儿子却坚决要求去。他觉得自己是长子,理当承担起这份责任,而且他认为父亲不信任自己,只看重小儿子。
朱公拗不过他,只好让大儿子去,并写了一封信,让他交给自己在楚国的老朋友庄生,还再三叮嘱大儿子:“到了楚国,把金子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他安排,千万不要和他争论。”
大儿子领命而去。到了楚国,他按照父亲的指示找到了庄生。庄生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大儿子将金子和信交给庄生,庄生说:“你赶紧离开,不要停留,等你弟弟出来,也不要问原因。”
大儿子表面答应,却并未离开,而是偷偷留在楚国,用自己剩下的钱财去打点其他权贵。庄生虽穷,但为人正直,他收下金子只是为了让朱公儿子安心,打算事情办成后再归还。
庄生为办成这件事,特意入宫拜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大王应该引起重视。”
楚王平时非常相信庄生,就问:“那该怎么办呢?”
庄生说:“只有实行仁义道德,才可以免除灾害。”
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会实施。”
楚王听信庄生的劝告,施仁政,准备特赦一批罪犯,这其中就有朱公的二儿子。
楚王答应了。大儿子听说楚王要大赦,觉得弟弟本来就会被放出来,那送给庄生的金子就浪费了,于是又去把金子要了回来。
庄生被小儿辈欺骗,深感羞耻,十分恼怒,又进宫拜见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某星宿移位的事,您说要实施仁政来免除。现在我在处面听路人说,陶地的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囚禁,他家大儿子拿很多钱,贿赂您身边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实施大赦,却是因为朱公儿子的缘故。”
楚王听了庄生的话,大怒说:我虽然无德,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而布施恩惠呢!”
楚王下令,先杀了朱公的二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诏令。
结果,朱公的二儿子就这样丢了性命。大儿子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到家,朱公早有预料,长叹一声:“我就知道让他去会有这样的结果,他从小和我一起吃苦,太看重钱财了。”
至于他的小弟弟,一生下来,就看到我很富有,乘坐上等车,驾着千里马去打猎,哪里知道钱财是怎么来的,所以把钱财看的很轻,弃之也毫在吝惜。
原来我打算让小儿子去,本就是因为他舍得弃财,但长子做不到,所以却害了弟弟,这合乎情理,不值得悲痛,现在二儿子的尸体已经送回来了,就没什么可后悔的了。
范蠡曾三次搬家,驰名天下,后老死在陶地,世人相传叫他陶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