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得到了大夫文种、范蠡的辅佐。勾践卧薪尝胆,用了二十二年时间,终于灭了吴国,以雪前耻。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成为了一方霸主,便骄横起来,一改过去的奴才像。感觉文种、范蠡已经无用了,便不再像过去那样言听计从。
文种没有感觉到危险的到来,自以为自己辅佐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是立了大功的。现在灭了吴国,越国也强大了,自己也理所当然的,该享受这到手的荣华富贵。
范蠡却是有智慧的人,他早已认识到勾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便功成身退,离开了越王勾践。范蠡带着家人,带着为官二十多年所积累的财富,去寻找自己理想居住地。
范蠡没有忘记他的老搭档文种,他知道文种贪图富贵,舍不得离开越国,便在齐国给文种捎去一封信,劝他离开勾践,才能安全。文种没有听信范蠡的劝告,终于遭人陷害,自杀身亡。
越王勾践称霸一方,忠臣走的走,死的死,留下来的都是阿谀奉承之徒。现在的越国虽然很强大,但已经埋下了灭亡的伏笔。
勾践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一连几代相安无事,王子们除了吃喝玩乐,仿佛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有些诸侯已不再朝拜越国,诸侯也不承认越国是一方霸主。此时已是战国初期,王位的继承人是越王无强。
越王无强虽然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但却要效仿先祖越王勾践,要重振越国雄风。越王无强向北攻打齐国,此时齐国的继承人是齐威王,齐威王是有作为的君主,根本看不上越王无强,也懒得搭理他,就派人劝说越王无强说:“越国要称霸天下,攻打齐国没有意义,你应该攻打楚国。”
越王无强说:“愿闻其详。”
齐威王的使者说:“楚国是南方大国,你要称王,先要灭了楚国,统一南方,然后才能入主中原。只有灭了楚国,才算是称霸一方。”
越王无强说:“楚国强大,但凭越国一个国家,很难取胜,总要联合几个国家,才有可能战胜楚国。”
齐威王的使者说:“我知道韩、魏两国是越国的盟国,为什么不联合韩国、魏国共同讨伐楚国。”
越王无强听了齐使者之言,觉得有道理,便派使者前往韩、魏两国,与韩、魏两国结盟。韩、魏两国表面上答应了越国使臣的请求,同意韩、魏、越三国共同伐楚。
越国使臣与韩、魏两国签订盟约结束后,便急着返回越国,好向越王无强交差。韩、魏两国国君,送走了越王使臣后,回到大厅,韩国君说:“我们真的要三国联合讨伐楚国吗?“
魏国君说:“像我们这样的小国,敢得罪谁呀!越国我们得罪不起,楚国我们更得罪不起。越国要攻打楚国,就叫他们打吧,我们只在边境观望。要是楚国胜了,我们就撤军,要是越国胜了,我们就去分一杯羹。
越国使臣马不停蹄,飞驰返回,把已签订的,与韩、魏联盟伐楚的好消息报告给越王无强。齐国使臣还没有走,也在等待着越国使臣的消息。越王无强说:“我与韩、魏结盟伐楚,并不是叫他们与楚国短兵相接,而是要他们去分散楚国兵力,使楚国有后顾之忧,越军也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齐国使者说:“如今楚国兵力已经很分散了,楚国的三个大夫,已经分别率领所有的楚军将士,向北包围了曲沃、于中、无假关,战线总长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军队集结到北部的鲁国、齐国、南阳,兵力还能有比这更分散的吗?”
越王无强说:“我一直等待晋、楚能够争斗,我就可以坐收渔利了。”
齐国使者说:“晋、楚不斗,越不出兵,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现在楚国内乱,这时是攻打楚国最好时机,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一定要抓住时机。机不可失啊!”
越王无强说:“我认为现在还不是时候,楚国兵力虽然分散,但并没有损伤,一旦有外敌入侵,楚国马上就可以集中兵力,予以反击。”
齐国使者说:“楚国的长沙、仇、庞是楚国的大粮仓,竟泽陵是楚国木材盛产地。如果趁楚国兵力分散之时,出兵打通无假关,这四个地方就被越国控制了,这四个地方的木材粮食,就不会供应楚国的都城了。要想称王、称霸,就要果断行事。”
齐国使者终于说服了越王无强,从齐国撤兵去攻打楚国。齐国使臣凭三寸不烂之舌,解除了齐国的危机,齐国使臣不辱使命,胜利返回齐国,向齐威王复命。
齐威王举办宴会,为使臣接风洗尘。齐威王说:“大夫不费一兵一卒,就使越军撤回,这是奇功一件,我将为你加官进爵,予以奖赏。”
使臣说:做为臣子,为君分忧,不辱使命,这是臣子应该做的,怎敢奢望大王奖赏。
齐威王说:做为君主,必须做到的就是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你就不要推辞了。
越国转而举兵伐楚。楚国早有防备,楚王派大军迎击越军。战场上,楚军战术灵活多变,而越军虽有一腔热血,却在楚军的精妙布局下逐渐陷入被动。越国士兵死伤无数,战局急转直下。
越王无强此时才意识到中了齐国的离间之计,悔不当初,但一切都晚了,但战事已无法挽回,楚国乘胜追击,不仅大败越军,越王无强也在败逃中,被楚军所杀。楚军侵占了原是吴国直到浙江大片领土。
越国国力本就因这场错误的战争中,元气大伤,分崩离析,经此一役更是一蹶不振。曾经强大的越国,在诸侯的纷争中逐渐失去了话语权。
各部落纷纷自立,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往在长江南部的沿海,服服贴贴的向楚国朝贡,越国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