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正面回答徐详,而是反问徐详是否“逆诈”。
逆诈一词出自《论语·宪问》,意为"事先猜疑他人存心欺诈"。
换成白话,他曹操一开始就已经看穿了徐详的动机,表面上顺从他曹操的意思,实际就是要阻止他南下,不用刻意用典故来骗他。
至于退兵,曹操有自己的判断,不需要你徐详来指导。
由此足见曹操目光如炬,对局势掌控游刃有余。
不过,曹操最终还是同意了徐详的建议,退兵,并与江东联姻。
不过退兵的理由自然不是徐详的说词。
曹操有他自己的考量。
一来曹操虽然在先前的交手中有所获利,但并没有击穿孙权的防线,孙权等江东子弟依托濡须坞还能顽强抵抗,曹操一时间无法彻底击破。
二来南方湿热气候导致疫病流行,跟上一次赤壁之战前一样,曹军中开始出现了疫病情况,士兵战斗力下降,后勤补给压力剧增,长期对峙对曹军极为不利。
三来曹操的战略重心已经向西线转移。西川的刘备基本上掌控了益州,并与荆州之地连成一串,形成西南方牢固的新势力,直接威胁曹操的关中与凉州腹地。对曹操而言,汉中是防御蜀汉的门户,战略优先级远高于东线的濡须。
此外,内部的稳定迫在眉睫。
曹操进爵魏王后,需集中精力稳定北方士族、处理内部反对势力,并为权力传承铺路。
东线若长期胶着,可能分散其对核心目标的注意力。
鉴于孙权主动请降,曹操自然选择答应。
孙权通过请降向曹操称臣、纳贡,名义上承认曹操的宗主地位,既避免了曹军的持续进攻,又为自己争取了巩固防线、调整内部的时间。
双方各取所需,本质是战略优先级调整与现实利益权衡的结果罢了。
这一决定,很快就在两年后呈现成效,孙曹暂时联合对抗关羽。
这方面后续到了公元219年再聊。
曹操于是引军返还,遂留夏侯惇、张辽等屯驻居巢,任命温恢为扬州刺史,任命蒋济为扬州别驾。
孙权在战后,任命吕蒙为左护军、虎威将军,任命蒋钦为右护军、典领辞讼,任命周泰为平虏将军并接替蒋钦而担任第二任濡须督。
第二次濡须之战结束。
四月,汉献帝诏令便送到了返回邺城的曹操手中。
曹操可设天子旌旗,出入依天子礼称警跸。
依礼制,旗帜的规格、图案、色彩是“等级象征”。
“天子旌旗”是皇帝专属的仪仗旗帜,旗面通常为十二旒,绘有日月、星辰、蛟龙等象征“天命所归”的图案。
诸侯、大臣的旌旗仅能使用较低规格,如诸侯用九旒,大臣用七旒,图案禁用龙纹。
“依天子礼称警跸”即曹操出行时,可使用皇帝级别的清道、护卫仪式。
这是从“行为礼制”上进一步模糊“人臣”与“天子”的界限,比“天子旌旗”更具“实权象征”。
至此,曹操名义上是臣,实际上已经有天子之实。
这一年曹操六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