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东武城人崔琰崔季珪,本意是想要歌颂曹操的功绩,却被人诬陷“傲世怨谤”,曹操没有下令调查此事,而是直接下令赐死崔琰。
崔琰含冤而死。
崔琰之死从另一个角度也看出了曹操对士族的打压,以及曹操内心深处透露出的心狠手辣,不容情面。
如今的曹操已经听不得一点反面的声音,甚至都不容许出现不支持者。
这让很多士族大为震惊。
曾经弱小的曹操不得不依靠士族来出任官职,又不得不依靠士族来家立业。
哪怕是那些士族在背地里说曹操乃宦官出身,不足挂齿,曹操也能忍耐。
因为曹操没有其他选择,那时候他弱小。
而如今的曹操,坐拥天下三分之二,位至魏王,职丞相兼任冀州牧,手握数十万雄兵,战将谋士数千人。
这天下除了汉献帝外,就他曹操最大。
此时此刻,曹操又何必再对那些自认为高高在上的士族低三下四?
相反,曹操可以打压他们,可以通过官职招揽他们,将他们转变成治理天下的助手。
毕竟士族人士掌握着文化、知识,曹操集团需要人才来帮助打理,可以马上平天下,但是不能马上治天下,这一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所以曹操无法完全脱离士族,唯一的办法就是压倒士族服从。
曹操骨子里还是对士族有所偏见,与生俱来的偏见。
只是曹操这样的武断很容易被人利用而谋取私利。
西曹掾沛国人丁仪,正是当权之时,便想要借助曹操的武断排除异己。
尚书仆射毛玠为崔琰的无辜而感伤,丁仪便利用起来,撺掇他人向曹操告毛玠怨恨诽谤
曹操也是二话不说,逮捕了毛玠,把他关进监狱。
侍中桓阶、和洽都为毛玠申诉辩解,曹操不听。
曹操只说了一句话,毛玠不只是诽谤,还为崔琰心怀不满。这是抛弃君臣间的恩义,无端为死去的朋友怨恨叹息,实在难以容忍。
最终毛玠被罢免官职,在家中去世。
毛玠的结局让很多官吏都畏惧丁仪的手段和权力,不敢与他正视。
唯独尚书仆射何夔和东曹属东莞人徐弈不依附丁仪。
丁仪诬陷徐弈,把他调出京城担任魏郡太守,徐弈依靠桓阶的帮助才得以幸免。
尚书傅选曾劝何夔说:“丁仪已经陷害了毛玠,您应该稍微向他低头。”
何夔回应:“做不义的事,只会害了自己,怎么能害人呢!况且怀着奸佞的心肠,在圣明的朝廷立足,难道能长久吗!”
后来丁仪也没有步步紧逼。
他利用曹操的武断轻松辨明了同道中人和反对他的人员。
只不过他如此做,大概率是为了另一个人,那便是曹植。
同年五月,己亥日,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