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春,北面的代郡乌桓三部又开始捣乱。
乌桓三部大人皆自称单于,管辖范围内的各项事宜都是他们自己说了算。
久而久之,周边百姓都慢慢觉得太守的命令可以不执行,但单于说的话必须得做到。
这些单于自信心也开始膨胀,逐渐将手伸到了全郡事务。
当时的代郡太守眼看郡中事务无法控制,只好将情况汇报给了曹操。
北方乌桓飘忽不定一直是曹操的一块心病,他必须要挑选一名信得过的得力干将,将代郡之事彻底解决。
于是,曹操想到了一个人,此人出身河东裴氏,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以“有高行”“明于治体”着称。他早年曾避乱荆州,对时局和地方治理有深刻洞察,且具备应对复杂局面的灵活性。
此人便是裴潜。
曹操看中裴潜的核心特质,善于因地制宜,任命裴潜为代郡太守,并授权让裴潜带领精兵前去镇压讨伐。
裴潜推辞说:“代郡人口众多,稍有行动便能聚集上万兵马。单于自知放肆横行日久,心里也不踏实。如今多带兵马前去,他们一定会因害怕而拒绝我军入境,兵马带少了他们又不放在眼里。依我看应该用计谋解决问题,而不能用军队来威迫。”
于是裴潜只身乘车前往代郡。
单于惊喜参半,裴潜平静和缓地安抚他,单于和他的部下都摘下帽子,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全部归还了前后几次掠夺的妇女、器械和财物。
裴潜按律诛杀了代郡与单于内外勾结的高官郝温、郭端等十余人,北方边境地区大为震惊,老百姓心归魏室,代郡随即平定。
后来裴潜在代郡做了三年太守回到朝廷任丞相理曹掾。
曹操称赞褒奖了裴潜治理代郡的功劳,裴潜说:“我对百姓虽然宽宏,,但对胡人却很严厉。如今谋臣们一定认为我于理过严,于事过宽。其实胡人一向骄横恣肆,管治过宽必然导致松弛散漫,因此只能将他们绳之以法,这就是诉讼纷争所以产生的原因。从现在的形势上判断,代郡一定还会生叛乱。”
听完这番话,曹操十分后悔这么快就让裴潜回来,几十天以后,果然又传来三个单于造反的消息。
曹操只得派鄢陵侯曹彰为骁骑将军,前去征伐他们。
有类似问题还有邺城西面的并州。
生活在并州地区的南匈奴随着并州的稳定,人口不断繁衍,势力也逐渐增大。
同年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入朝魏国。
呼厨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归顺曹操,并在建安七年(公元2o2年)并州之乱时起兵反曹。
南匈奴与乌桓一样,常常摇摆不定。
曹操恐其蔓延难制,对呼厨泉很不放心,便想了一个办法。
他把呼厨泉留于邺城,用上宾之礼对待他。
呼厨泉曾任内侍,对于留在邺城也不好多说,何况如今曹操位高权重,根本不能得罪。
曹操再次让南匈奴的右贤王去卑居平阳,管理南匈奴各部。
曹操又分南匈奴为左、右、前、后、中五部,每部选尊贵者为帅,别令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左部居太原故兹氏县、右部居祁县、南部居蒲子县、北部居新兴县、中部居大陵县。
从地图上就能看出,五部相距较远,中间还有其他县城间隔,一时间根本无法统一行动。
加上部落中还有汉人为司马监督,名义上部落的统帅是当权者,实际汉人司马才是话事人。
如此一来,虽然南匈奴部落名义上继续保存着,但权力却已全部落入曹魏政权的手中。
单于只是徒有虚名的称号,南匈奴国家政权亡。
同年八月,曹操任命钟繇为相国,把国内之事交给他全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