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借着江雾,成功查探到了曹操处理此类问题的极限状态,也了解到了曹操大军的相应时间。
诸葛亮是成功从曹操手中借走了十万支箭。
说来说去都是曹操吃亏。
很多人说《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是诸葛亮对曹军人性的成功把握,实际上孙权探营更是对曹操心理弱点的精准拿捏。
说说是军事探查,实际上不仅是军事挑衅,更是对自身水战能力的自信展示。
曹操的应对并没有错,雾气满江,水军又不利的情况,贸然出击只会损失惨重,甚至影响当前形势,弓弩射退是最好的选择。
只不过弓箭损耗巨大。
所以后来孙权想要故技重施,曹操下令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
转变的不只是曹操的应对策略,更是曹操的内心。
曹操见孙权的舟船器仗军伍整肃,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刘表家族莫名躺枪。
这一评价表面上在夸赞孙权,本质上是对孙吴政权合法性的间接承认。
后来,曹操熟悉了濡须水口地理环境后,用重兵围攻孙权的江西大营,俘获了镇守江西大营的东吴都督公孙阳。
而东吴军队善于水战,虽然江西大营被曹军攻破,但濡须坞依然掌握在吴军手中。
时间来到二月,江南地区春雨渐多,孙权就给曹操写信说:“春水方生,公宜去。”
又附上一张字条,字条上写道:“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拿着信对手下诸将说:“孙权不欺孤也。”便主动撤军。
放在以前,这样的纸条足以让曹操感到愤怒,甚至直接出兵压制。
但如今的曹操,深知当前形势,对孙权很是敬佩,毅然选择退兵。
四月,曹操回到自己的政治中心邺城。
第一次濡须之战,在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最终以曹操撤军收场。
这一战看似是曹操与孙权之间一场未分胜负的拉锯,实则是三国鼎立格局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战略博弈。
经过这一场江战之后,曹操彻底明白了北方水军与南方水军的差距,也凸显了孙吴政权凭借地理优势构建的防御体系已趋成熟。
濡须坞更是成为了曹操日后统一中原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屏障。
从军事决策到政治心理的多重角力,揭示出三国时期“势均力敌”的深层逻辑。
赤壁之战后,曹操原本仍抱有短时间内荡平江东的幻想。
他会在邺城训练水军,会让张辽、臧霸等人在巢湖周边布置防线,收集军粮和物资。
如今濡须坞跟前的僵持和洲上的失利,使得曹操认识到南北的平衡已经很难打破。
孙权在强化濡须坞防御之后,孙吴政权从“江东割据”升级为“区域霸权”已经无法阻挡。
回到邺城后,曹操不得不将精力转向内政建设与北方稳定。
此时的川蜀地区,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二月,刘璋现了张松与刘备私通,双方决裂。
刘备以谋士庞统提出的中计,斩杀杨怀、高沛,挥军南下,占据涪城,随后正式进攻刘璋。
益州易主已经是近在眼前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