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1章 汴梁雪夜 龙椅下的刀光与囚笼里的诗魂(第3页)

第1章 汴梁雪夜 龙椅下的刀光与囚笼里的诗魂(第3页)

“赵相公,北伐的粮草和兵力,都准备得怎么样了?”赵光义坐在龙椅上,问道。

赵普站在殿中,躬身回答:“陛下,粮草方面,臣已经从江南调了一百万石粮食,存入河北的粮仓,足够大军食用半年。兵力方面,臣已经调了三万‘骁胜军’前往河北边境驻扎,又从陕西、河东调了五万边军,如今主力部队已经有八万多人。将领方面,石守信、高怀德已经同意担任副将,崔翰任先锋大将,李汉琼任随军参谋,一切都准备就绪,只等陛下下旨,就可以出兵北伐了。”

赵光义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好!赵相公,你做得很好!朕没看错你!”

他站起身,走到殿中,看着窗外的雪花,说道:“朕要让天下人知道,朕不仅能守住太祖打下的江山,还能完成太祖未竟的事业,收复幽云十六州,让那些被契丹人奴役的汉人重归大宋!”

赵普看着赵光义意气风的样子,心里却有些担忧。他知道,契丹兵力强盛,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可他也知道,赵光义现在一心想北伐,想立威,他说再多的话,也没用。他只能在心里暗暗祈祷,希望北伐能够顺利,希望大宋的将士能够凯旋归来。

“陛下,”赵普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契丹人这些年在幽云经营多年,城防坚固,兵力强盛,咱们北伐,怕是会遇到不少困难。臣建议,咱们先派人去幽云打探一下军情,了解一下契丹人的兵力部署和城防情况,再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这样胜算会更大一些。”

赵光义点了点头:“你说得有道理。朕已经派了探子去幽云打探军情了,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有消息传来。”

他顿了顿,又说道:“另外,朕还想让你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大军出征后,粮草和物资的供应非常重要,你一定要确保粮草和物资能够及时运到前线,不能出任何差错。”

“臣遵旨!”赵普躬身说道,“陛下放心,臣定当尽心竭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大军能够安心作战。”

赵光义满意地点了点头:“好!有你这句话,朕就放心了。明日早朝,朕就下旨,宣布北伐的消息,让天下人都知道,朕要收复幽云十六州了!”

赵普看着赵光义坚定的眼神,心里暗暗叹了口气。他知道,北伐的大幕,即将拉开。可这场战争,到底会是大宋的荣耀,还是大宋的灾难,谁也不知道。他只能默默地祈祷,希望大宋能够赢得这场战争,希望天下能够早日太平。

而在违命侯府里,李煜还不知道,赵光义的北伐,将会给他和小周后的命运,带来更大的变数。他还在为自己的处境担忧,还在想念故国的一切。他不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向他袭来。

二、北伐幽云初受挫,德昭含冤赴黄泉(公元977-979年)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春天,汴梁城的积雪总算是恋恋不舍地退了场。原本被白雪裹得严严实实的朱雀大街,如今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挑着担子卖胡饼的小贩嗓门震天,穿街而过的马车轱辘“吱呀”作响,连街角茶馆里的说书先生,都把“太祖陈桥兵变”的老段子翻出来,添了些新细节,引得听众拍着桌子叫好。

可这市井间的烟火气,却半点没飘进皇宫里。大庆殿内,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连殿外廊柱上的金龙浮雕,都像是被这股子压抑劲儿逼得敛了锐气。赵光义穿着一身赭黄龙袍,端坐在御座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上的云纹——这已经是他登基后第三次召开军事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

殿下文武百官站成两排,脑袋都垂得低低的,唯独武将队列里,两个人的身影格外扎眼。左边的是曹彬,年近五十,脸上满是风霜,一身银甲衬得他沉稳如山;右边的是潘美,比曹彬小上几岁,眼神锐利,红袍在身,透着股雷厉风行的劲儿。这俩人,一个是太祖时期就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一个是赵光义登基后极力提拔的亲信,如今在北伐这事上,却吵得像两只斗架的公鸡。

“陛下!”潘美率先出列,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得震得殿内烛火都晃了晃,“臣近日得到消息,契丹去年刚换了皇帝,辽景宗耶律贤才十六岁,还是个毛头小子,朝堂上全靠萧太后那妇人撑着!这女人就算再有本事,一个妇道人家,能镇得住契丹那些骄兵悍将?咱们趁这机会北伐,保管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他说着,猛地一拍胸脯,铠甲出“哐当”一声响:“臣愿领五万大军,当先锋!不拿下幽州城,臣提头来见陛下!”

这话刚落地,曹彬就忍不住了,往前迈了一步,拱手道:“陛下,潘将军此言差矣!萧太后虽为女子,却非寻常妇人。臣派人打探过,这萧太后名叫萧绰,小名燕燕,自小熟读兵法,去年契丹内乱,就是她一手平定的,连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这些老将都服她。再说契丹军队,常年在草原上打仗,个个骁勇善战,咱们要是贸然出兵,万一粮草断了,或者契丹援军赶过来,到时候可就被动了!”

“被动?”潘美猛地站起身,瞪着曹彬,“曹将军这是怕了?想当年太祖皇帝在的时候,咱们平定南唐、灭了南汉,哪次不是战决?如今契丹内乱,正是天赐良机,你却在这里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潘将军休要胡言!”曹彬也来了火气,“打仗不是赌气!幽云十六州地形复杂,幽州更是城高池深,太祖皇帝当年攒了那么多年钱,都没敢轻易动手,就是怕打输了动摇国本!咱们如今刚平定南方,军队还没休整好,粮草也没囤够,怎么能冒这个险?”

俩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殿内其他大臣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插嘴——一边是先帝老臣,一边是新帝亲信,帮谁都不对,只能缩着脖子当“哑巴”。

赵光义坐在御座上,脸色越来越沉。他心里跟明镜似的,曹彬说得有道理,可他等不及了!自从登基以来,“烛影斧声”的流言就没断过,前些天去祭天,还听到两个老臣在背后嘀咕,说他“得位不正”。他必须靠一场大胜来堵住这些人的嘴,让天下人知道,他赵光义比赵匡胤更有本事!

就在这时,一直没说话的赵普往前站了一步,躬身道:“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赵光义见是赵普,脸色缓和了些:“赵相公但说无妨。”

“谢陛下。”赵普顿了顿,缓缓说道,“臣认为,北伐之事,既不能像潘将军说的那样贸然出兵,也不能像曹将军说的那样一直拖延。如今契丹确实有内乱之兆,可咱们的准备也不足,不如分三步走。第一步,派使者去契丹,表面上是通好,实则探听他们的兵力部署和粮草情况;第二步,让潘将军率领三万大军去边境集结,搞些军事演习,既能威慑契丹,也能让士兵熟悉北方地形;第三步,让曹将军负责筹集粮草,把江南的粮食调到河北边境的粮仓里,再从各地调些战马过来——等这些都准备好了,咱们再出兵,胜算就大多了。”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曹彬和潘美对视一眼,都没再反驳——赵普这主意,既照顾了潘美的急功近利,也考虑了曹彬的谨慎,算是个两全之策。

赵光义心里也觉得这办法靠谱,点了点头:“好!就按赵相公说的办!潘美,你明日就领兵去边境,记住,只许演习,不许主动招惹契丹!曹彬,粮草的事就交给你了,三个月内,必须把河北的粮仓装满!另外,王侁,你作为使者,去契丹一趟,务必把他们的虚实探清楚!”

“臣遵旨!”三人齐声应诺,躬身退出了大殿。

看着他们的背影,赵光义手指在扶手上轻轻敲击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率领大军,攻克幽州,收复幽云十六州,天下百姓跪地欢呼的场景——到时候,谁还敢说他得位不正?

可他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契丹上京临潢府,萧太后早就识破了他的心思。

此时的临潢府,还带着几分冬日的寒意。萧太后穿着一身紫色朝服,端坐在王座上,虽只有二十出头,却透着一股远年龄的威严。她手里拿着一份密报,是契丹在汴梁的探子传回来的,上面写着大宋在边境集结军队、派使者前来的消息。

“大宋这是想打幽云的主意啊。”萧太后把密报放在桌上,语气平静得像在说天气,“赵光义刚登基,急着立威,北伐是他必然的选择。”

底下的大臣们瞬间炸了锅。有武将拍着桌子喊着要立刻出兵,教训大宋;也有文臣皱着眉,说大宋刚统一南方,国力强盛,不能硬碰硬。

就在这时,一个身材高大的将领站了出来,正是契丹名将耶律休哥。他单膝跪地,声音浑厚:“太后放心!幽云是咱们契丹的屏障,绝不能丢!臣愿率领十万大军,驻守幽州,只要宋军敢来,臣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萧太后点了点头,眼神里满是信任:“耶律将军,朕信你。你即刻前往幽州,加固城防,整顿军队,再派些人去骚扰大宋的粮道,让他们不得安宁。另外,派使者去高丽和渤海国,告诉他们,要是敢跟大宋勾结,朕就先出兵灭了他们!”

“臣遵旨!”耶律休哥躬身行礼,转身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

萧太后看着他的背影,又看向底下的大臣:“诸位放心,大宋虽强,可赵光义性子急,沉不住气,只要咱们做好准备,定能打赢这场仗。”

事实证明,萧太后的判断没错。王侁作为大宋使者,刚到契丹就被“特殊对待”——住的是漏风的驿馆,吃的是冷饭冷菜,想见辽景宗,却被耶律休哥以“皇帝年幼,不便见外臣”为由挡了回去。折腾了一个多月,王侁别说探听虚实了,连契丹的军队影子都没见到,最后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汴梁。

“陛下!契丹人太过分了!他们根本不把咱们大宋放在眼里!”王侁跪在赵光义面前,气得满脸通红,“萧太后那个妇人,还说咱们大宋是‘南蛮小邦’,不配跟契丹谈!”

赵光义一听,怒火“噌”地一下就上来了。他猛地一拍桌子,龙椅都晃了晃:“好一个萧太后!好一个契丹!竟敢如此羞辱大宋!朕看他们是活腻了!”

他当即下令,召集文武百官,宣布即刻北伐。曹彬连忙上前劝谏,说粮草还没准备好,士兵也没休整好,可赵光义根本听不进去。

“朕等不了了!”赵光义指着殿外,声音嘶哑,“契丹人都骑到咱们头上了,还等什么?明日起,朕亲率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北伐契丹!”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正月,汴梁城的年味还没散去,赵光义就率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进。宋军刚出时,进展确实顺利——一路上,契丹的几个边境小城望风而降,没几天就打到了幽州城下。

赵光义高兴得合不拢嘴,觉得耶律休哥也不过如此,萧太后更是不值一提。他下令,即刻攻打幽州城。

可他没想到,幽州城比他想象的还要难打。耶律休哥早就加固了城防,城墙上布满了弓箭和滚石,宋军连续攻打了十几天,死伤无数,却连城墙的一角都没打下来。

曹彬看着城下堆积如山的尸体,心里又急又痛。他找到赵光义,躬身道:“陛下,幽州城防坚固,咱们这样硬攻不是办法。不如先休整军队,保障粮草供应,等士兵恢复体力,再想办法攻城。”

“休整?”赵光义瞪着他,语气里满是不满,“朕亲率二十万大军,打了十几天都没打下一个幽州,传出去让人笑话!你要是再敢动摇军心,朕就治你的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