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10章 柴荣二征南唐的雷霆手段与李煜的摆烂式自救(第1页)

第10章 柴荣二征南唐的雷霆手段与李煜的摆烂式自救(第1页)

上回书咱们说到,柴荣第一次南征,虽拿下清流关、困住寿州,却被刘仁赡的铁血坚守挡在城下,没能一举荡平淮南;赵匡胤凭奇袭清流关一战成名,成了后周军中炙手可热的将星;而李煜这边,求和被拒、忠臣死谏,只能守着金陵皇宫,对着堆积如山的战报唉声叹气。这口气,柴荣可咽不下——显德四年(公元956年)开春,他带着整训一新的大军卷土重来,誓要给南唐来场“雷霆暴击”,而李煜的应对之法,竟满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摆烂式自救”,看得南唐朝臣急得跳脚。

柴荣这次南征,比第一次更狠——他不仅亲自挂帅,还调来了后周最精锐的“殿前司”禁军,又让赵匡胤、李重进分领左右两军,形成“三路并进”的架势,目标不再是单一的寿州,而是整个淮南的南唐据点。出前,他在汴梁城外誓师,指着南方的方向对将士们说:“上次让南唐苟延残喘了几个月,这次咱们一鼓作气,拿下濠州、泗州,直逼长江!让李煜知道,跟大周作对,只有死路一条!”

后周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赵匡胤率军先攻濠州,南唐守将见周军来势汹汹,没等攻城就开城投降;李重进则拿下泗州,截断了南唐在淮河下游的援军通道。短短半个月,后周就连下三州,兵锋直抵寿州东南的紫金山——这里是南唐支援寿州的最后一道防线,守将是南唐名将林仁肇。

可即便有林仁肇死守,紫金山防线还是没能撑过十天。柴荣亲自督战,让士兵架起数十架“回回炮”(重型投石机),对着南唐军寨猛轰,又派赵匡胤率军绕后夹击。林仁肇虽拼死抵抗,甚至亲自率军冲锋,却架不住后周军的两面围攻,最终兵败退守寿州。紫金山一破,寿州彻底成了孤城,连刘仁赡都知道,这城,怕是守不住了。

消息传到金陵,李煜彻底慌了神。他不再像上次那样急着送礼,反而想出了一堆“歪招”自救。先是听信宦官的建议,在皇宫里设“祈福坛”,请了上百名僧人日夜诵经,还亲自穿着素衣跪拜,祈求“佛祖保佑,周军退去”。大臣陈乔见了,忍不住劝谏:“陛下,佛祖救不了南唐,只有整军备战才能保住江山!”可李煜却瞪了他一眼:“你懂什么?心诚则灵!”

祈福没用,李煜又生一计——派使者去见柴荣,说愿意“以子为质”,把自己刚满五岁的儿子送到汴梁当人质。可柴荣早就看透了他的心思,对着使者冷笑:“五岁的娃娃能当什么质?李煜要是真有诚意,就自己来汴梁见朕!”使者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如实禀报,李煜又开始对着儿子哭:“都是父皇没用,要让你去受苦……”哭完了,也没见他有半点整军的动作。

更荒唐的是,李煜竟还想“策反”赵匡胤。他听说赵匡胤在军中威望高,又爱才,就派心腹带着黄金千两、美女十人,偷偷去见赵匡胤,想让他“暗中放水”,甚至承诺“若日后南唐保住,愿与赵将军共分江南”。结果赵匡胤不仅没收礼物,还把使者绑了送到柴荣面前。柴荣见李煜竟想策反自己的大将,气得当即下令:“加攻城!三日之内,必破寿州!”

寿州城破的那天,刘仁赡病重去世,守城士兵开城投降。柴荣骑着马进入寿州城,看着城中饥疲的百姓,又想起李煜的种种“摆烂”操作,忍不住对身边的大臣说:“李煜有这样的江山,却不知珍惜,只懂祈福、求饶,这样的君主,丢了淮南也是活该!”

而金陵皇宫里,李煜还在等着“佛祖显灵”,直到寿州城破的战报传来,他才瘫坐在地上,半天说不出话。大臣们劝他赶紧调兵守长江,他却只是摇头:“守不住了……柴荣要什么,朕就给什么吧……”

这一次南征,柴荣不仅拿下了寿州,还彻底控制了淮南的核心地带,南唐的半壁江山已握在他手中。李煜的“摆烂式自救”,没救了南唐,反而让柴荣更坚定了“灭唐”的决心。而赵匡胤,在这次南征中又立大功,被柴荣封为“定国节度使”,手中的兵权更重,离他“黄袍加身”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后周占尽优势的战局,很快会因一个意外陡生变数——柴荣在班师回朝的路上,突然染了重病,连朝政都难以处理。这五代十国的乱世,又将迎来新的动荡。柴荣的病能否好转?李煜能否抓住这短暂的喘息之机?赵匡胤又会如何利用这局势?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一、周师再临:柴荣携巧器攻寿州,刘帅临危守孤城

显德四年(公元956年)春,阳光透过汴梁御书房的窗户,洒在柴荣面前的案几上。案几上摆放着一份刚刚送达的战报,上面赫然写着“寿州久攻不下,周军暂退”几个字。

柴荣紧紧地盯着这份战报,他的眉头越皱越紧,眼中的怒火也越烧越旺。终于,他猛地抬起手,像一阵狂风般将战报扫落在地。战报在空中飞舞,最后轻飘飘地落在了地上。

柴荣的拳头重重地砸在桌案上,出“砰”的一声巨响。这声音在寂静的御书房里回荡,仿佛整个宫殿都在为之颤抖。紫檀木的桌面被他的拳头砸得嗡嗡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愤怒和不甘。

“刘仁赡这老小子,还真成了块硬骨头!”柴荣咬牙切齿地说道,“上次让他侥幸撑过寒冬,这次朕亲征,非把寿州城碾成齑粉不可!”他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带着决绝和决心。

为了确保这场战斗能够成功夺取寿州,柴荣可谓是孤注一掷,将后周的精锐家底几乎全部押上。他不仅召集了赵匡胤、李重进、张永德等一众勇猛的将领,还赋予他们重要的职责,分别统领殿前司和侍卫司的禁军,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指挥系统的灵活性。

然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柴荣竟然下达了一道令满朝大臣都感到困惑不解的旨意:征调工部的三十名精通机械和水利工程的工程师,让他们跟随大军一同南下。这个决定似乎与传统的战争策略背道而驰,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工程师并不会直接参与到战场上的厮杀。

大臣们对这道旨意议论纷纷,他们不明白柴荣为什么要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带上这些看似与战争无关的工程师。有人猜测这可能是柴荣的一种奇思妙想,也许他有什么独特的战术需要这些工程师的专业知识来支持;也有人认为这只是柴荣的一时冲动,毕竟在紧张的战争局势下,人的思维有时会变得不太寻常。

无论如何,柴荣的这一举动无疑给这场战争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人们都在拭目以待,看这些工程师究竟能在战场上挥怎样的作用,是否真的能帮助后周军队攻克寿州这座坚城。

旨意宣读之时,朝堂之上一片肃穆。宰相范质站在群臣之,他面色凝重,眉头紧蹙,显然对这份旨意有所不满。

当听到柴荣要带工程师随行军中时,范质终于按捺不住,跨步上前,躬身施礼道:“陛下,臣有一言,还望陛下斟酌。”

柴荣端坐龙椅之上,面带微笑,示意范质继续说下去。

范质深吸一口气,朗声道:“陛下,行军打仗,靠的乃是将士们的勇猛和智谋。这工程师既不能冲锋陷阵,又不能出谋划策,带他们随行,岂不是累赘?”

他的话音未落,朝堂上便传来一阵窃窃私语。显然,许多大臣都对范质的观点表示赞同。

然而,柴荣却不为所动。他嘴角微微勾起,露出一抹神秘的笑容,然后轻轻地拍了拍范质的肩膀,说道:“范相,你莫要心急。待到了寿州城下,你们自然就会知晓朕的用意了。”

说罢,柴荣站起身来,扫视了一眼朝堂上的众臣,朗声道:“此乃朕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众卿不必多言。退朝!”

时光荏苒,转眼间半个月过去了。后周的大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再次浩浩荡荡地抵达了寿州城外。

这一次,与上次的行军有所不同。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多了数十辆装满木材和铁器的大车,它们就像一座座移动的小山丘,引人注目。这些大车被严密地保护着,周围还有一群忙碌的工程师们。

工程师们围绕着大车忙碌地穿梭着,他们有的在检查木材的质量,有的在调试铁器的构造,还有的在指挥士兵们搬运和安装各种工具。整个场面显得紧张而有序,仿佛一场精心策划的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城楼上的南唐军看到这一幕,不禁心生好奇。他们纷纷伸长了脖子,探头张望,想要看清这些大车里面到底装了些什么。然而,由于距离较远,他们只能隐约看到一些木材和铁器的轮廓,对于具体的用途却不得而知。

待大营扎稳之后,柴荣身披战甲,亲自来到阵前。他站在高处,俯瞰着眼前的战场,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

只见他大手一挥,高声喊道:“动手!”声音如同雷霆一般,在战场上回荡。

随着柴荣的命令,工程师们立刻忙碌起来。他们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将木材和铁器组装成巨大的“水轮炮”。这是一种利用水力驱动的攻城器械,轮轴上绑着数十个投石筐,每个投石筐都能容纳几百斤重的石块。只要引淝水冲击水轮,水轮就会快转动,带动投石筐将石块抛射到半空,然后精准地砸向城头。

另一组工程师则带领着士兵们在淝水河道上搭建浮桥。他们用粗壮的圆木作为桥身,铺上厚厚的铁板,再用铁链将其固定。士兵们齐心协力,迅而有序地工作着。不到一天的时间,两座坚固而宽阔的浮桥就横跨在淝水之上,足以供骑兵们自由通行。

城楼上的刘仁赡瞪大眼睛,紧紧盯着城下的一举一动,他的眉头原本就已经紧紧地皱起,此刻更是如同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挤压一般,形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

他镇守寿州多年,历经无数次的战争,对于周军的攻城战术早已烂熟于心。云梯、普通投石机,这些常规的攻城器械对他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但眼前所见的这个“奇器”却是他前所未见的。

水轮炮在城外缓缓转动,出阵阵低沉的轰鸣,仿佛是一头凶猛的巨兽在咆哮。每一次转动,都伴随着石块如雨点般砸向城墙,每一声“轰隆”都如同惊雷炸响,震得城墙微微颤抖,砖石四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