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5章 后晋风雨飘摇与南唐暗流涌动乱世中的权谋与情殇(第3页)

第5章 后晋风雨飘摇与南唐暗流涌动乱世中的权谋与情殇(第3页)

李弘冀听说后,又气又怕。他知道父亲耳根子软,要是真被种时光说动,自己就危险了。于是,他暗中培养势力,准备和种时光抗衡。南唐宫廷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一场围绕皇位继承的斗争,正在悄然酝酿。

就在李璟沉迷于用兵和后宫争斗的时候,中原的局势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契丹灭了后晋,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却因为不得民心,很快就被赶了回去。刘知远趁机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中原再次陷入混乱。

南唐的大臣们劝李璟:“陛下,中原大乱,这是我们北上的好机会啊。”李璟却摇摇头:“现在闽国还没平定,哪有精力管中原的事?”他不知道,这一次的错过,让南唐永远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李璟的初政,充满了失误和遗憾。他空有文采,却没有治国的才能,被小人蒙蔽,疏远兄弟,滥用兵戈,为南唐的衰落埋下了伏笔。而他和兄弟们之间的嫌隙,以及后宫的争斗,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愈演愈烈。

六、耶律德光的中原梦碎:草原狼的水土不服

耶律德光灭了后晋,得意洋洋地进入开封。他看着繁华的中原都城,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终于成了天下的主人。他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辽”,想把中原纳入契丹的版图。

可耶律德光根本不懂中原的治理方式。他下令在开封城里大肆搜刮,把百姓的财物洗劫一空,还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契丹士兵在中原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甚至把百姓的房屋拆了烧火。开封城里哭声震天,百姓们对契丹人恨之入骨。

有个契丹将领见中原的女子漂亮,就抢了很多回营里,还说:“这是我们应得的战利品。”百姓们气不过,纷纷组织起来反抗。他们拿着锄头、镰刀,袭击落单的契丹士兵,让契丹人惶惶不可终日。

耶律德光还想把中原的百姓迁到草原去,让他们当奴隶。他说:“草原需要劳动力,这些中原人正好能用。”大臣们劝他:“陛下,中原百姓安土重迁,强行迁徙会引起更大的反抗。”耶律德光不听,还是下令执行。结果,迁徙的队伍还没走出中原,就被百姓们拦住了,双方生激烈冲突,死伤惨重。

耶律德光在开封待得越来越不自在。中原的气候潮湿,他住不惯;中原的饭菜油腻,他吃不惯;更让他头疼的是,到处都是反抗的百姓,他的军队疲于应付,根本无法安心统治。

有天夜里,耶律德光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被无数中原百姓追着打,吓得从床上跳了起来。他这才意识到,中原不是那么好统治的,自己的草原铁骑虽然能打败中原的军队,却征服不了中原百姓的心。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决定撤军回草原。临走前,他把开封城里能带走的东西都打包带走了,还放了一把火,把宫殿烧了个精光。百姓们看着契丹人狼狈逃窜的背影,高兴得欢呼雀跃,纷纷拿出家里的好酒好菜,庆祝这一天的到来。

耶律德光在撤军的路上,又气又恼,加上水土不服,竟然病倒了。他躺在车里,望着窗外飞逝的中原景色,心里充满了不甘。他对身边的人说:“我没想到中原人这么难对付,这天下,终究不是我的。”没过多久,耶律德光就在栾城病逝了。

契丹人把耶律德光的尸体用盐腌起来,运回了草原。中原百姓听说后,都拍手称快,说:“这就是侵略者的下场!”

耶律德光的中原梦,就像一场闹剧,来得快,去得也快。他的失败,证明了靠武力征服是行不通的,只有顺应民心,才能长治久安。而中原大地,在经历了契丹的蹂躏后,又将迎来新的统治者——后汉的刘知远。

七、乱世中的坚守:文人与百姓的生存之道

五代十国是个乱世,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但即使在这样的年代,依然有很多人在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中原有个叫王易简的书生,他饱读诗书,却不愿为后晋和契丹效力。他觉得石敬瑭和耶律德光都是祸国殃民的家伙,不配得到文人的辅佐。于是,他隐居在乡下,开了个私塾,教孩子们读书。

王易简常对孩子们说:“读书不是为了当官财,是为了明事理,知荣辱。就算在乱世,也要做个有骨气的人。”他还把历史上的忠义之士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希望他们能继承先辈的精神。

有次契丹士兵到乡下抢掠,把王易简的私塾也给砸了。王易简气得浑身抖,指着契丹士兵骂:“你们这些野蛮人,连读书人都不放过,会遭天谴的!”契丹士兵想杀他,被当地百姓拦住了。百姓们说:“王先生是好人,不能杀他。”契丹士兵见人多势众,只好悻悻地走了。

百姓们帮王易简重新修好了私塾,王易简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对百姓们说:“谢谢大家,我一定会把孩子们教好,让他们将来能为中原做点事。”

在南唐,也有很多像王易简这样的文人。他们虽然生活在相对安稳的环境里,却没有忘记中原的苦难。有个叫徐铉的文人,经常在文章里描写中原百姓的悲惨生活,呼吁南唐朝廷出兵北伐,拯救中原百姓。他说:“我们是大唐的后裔,有责任收复失地,让百姓重归太平。”

徐铉的文章在南唐很有影响,很多人都被他打动了。李璟虽然没有出兵北伐,但也很欣赏徐铉的才华,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徐铉利用自己的职位,劝谏李璟要励精图治,不要沉迷于享乐。他说:“陛下,现在中原大乱,正是我们积蓄力量的好时机。只要我们国力强盛了,总有一天能实现北伐的目标。”

百姓们在乱世中,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虽然饱受战火和赋税的折磨,却没有放弃希望。在中原,百姓们互相帮助,谁家有困难了,大家就一起接济;在南唐,百姓们努力耕种,展生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财富。

有个中原的老农,他的儿子被抓去当兵,再也没回来。老农没有消沉,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种地上。他说:“不管谁当皇帝,都得吃饭。只要我把地种好,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南唐有个织工,她的丈夫在战争中死了,她一个人带着孩子,靠织布为生。她织的布又好又便宜,很受百姓欢迎。她说:“我要好好织布,让孩子能吃饱穿暖,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正是这些文人的坚守和百姓的努力,让中华文明在乱世中得以延续。他们就像黑暗中的微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八、风雨欲来:各方势力的新布局

耶律德光死后,契丹内部生了内乱,暂时无暇南顾。中原地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政权逐渐稳定下来。刘知远是个有才干的人,他吸取了后晋灭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安抚百姓,很受中原百姓的拥戴。

刘知远知道,契丹虽然撤军了,但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还有其他藩镇也对皇位虎视眈眈。于是,他开始整顿军队,加强边防,准备应对各种挑战。他对部下说:“我们好不容易才摆脱契丹的控制,一定要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安稳。”

南唐的李璟,在经历了闽国之败后,并没有吸取教训,又把目光投向了楚国。楚国当时也生了内乱,李璟觉得这是个扩张领土的好机会,派大将边镐率军出征。边镐是个能打仗的将领,很快就平定了楚国,把楚国的领土纳入了南唐的版图。

李璟很高兴,觉得自己离一统天下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他大肆封赏边镐和冯延巳等人,天天在宫里设宴庆祝。李景遂劝他:“大哥,楚国虽然平定了,但那里的百姓还没归顺我们,我们应该安抚他们,而不是庆祝。”李璟却不听,依旧我行我素。

吴越国的钱弘佐,继承了钱镠的治国理念,继续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他对中原的纷争不感兴趣,只关心吴越的展。他派人修建水利工程,展农业和商业,吴越的经济越来越繁荣。钱弘佐说:“只要我们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谁也不敢欺负我们。”

后蜀的孟昶,也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展文化,后蜀成了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孟昶还很重视边防,派大将守备蜀地的险要关口,防止外敌入侵。他说:“蜀地地势险要,只要我们防守得当,就能安享太平。”

各方势力都在暗中布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中原的后汉、南方的南唐、吴越、后蜀,还有北方的契丹,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石敬瑭的“儿皇帝”闹剧已经落幕,石重贵的“硬气”也以失败告终;李昪开创的南唐盛世,在李璟的手中开始出现裂痕;耶律德光的中原梦碎,让契丹暂时退回草原;刘知远的后汉,在废墟上艰难崛起。这五代十国的戏台,又将上演新的剧目。

刘知远能否守住后汉的江山?李璟的南唐扩张之路能否顺利?吴越和后蜀能否在乱世中独善其身?契丹会不会再次南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