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那李存勖,本是一代英主,却因沉溺于戏剧而荒废朝政,最终落得个身死伶人之手的悲惨下场。而他的继任者李嗣源,虽出身低微,却能以仁政治国,使得后唐在短时间内得以稳定。
然而,这乱世之中,权力的争夺从未停歇。石敬瑭为了登上皇位,竟然不惜认贼作父,向契丹称臣,并割让燕云十六州,这一行为不仅让他自己沦为千古笑柄,更给中原地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与此同时,在江淮地区,徐知诰通过一系列手段,成功地改头换面,化身为李昪,建立了南唐政权。在他的统治下,江南地区暂时得到了安稳,但这乱世的风云变幻,又岂是他一人能够掌控的呢?
这五代十国的戏台,刚刚唱罢李存勖的荒诞剧,又迎来了石敬瑭的屈辱戏,而那江淮的风,似乎也裹挟着南唐的爱恨情仇,正悄然吹向更深的乱世之中。
一、石敬瑭的“儿皇帝”日常:屈辱与挣扎
石敬瑭在契丹的扶持下,终于登上了后晋的皇位,定都开封,成为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儿皇帝”。
登基大典那天,阳光明媚,金銮殿上金碧辉煌,官员们身着朝服,整齐地排列在两侧,气氛庄重而肃穆。然而,在这庄严肃穆的场景中,却有一个不和谐的身影——契丹使者。
这位契丹使者站在石敬瑭的身旁,他身材高大,腰杆挺得笔直,仿佛他才是这中原大地的真正主人。他的身上穿着华丽的契丹服饰,与周围的汉族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石敬瑭则穿着十二章纹的龙袍,这本应是至高无上的象征,但此刻的他却显得有些卑微。他对着比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派来的使者,微微弯腰行礼,接受那声带着草原寒气的“儿皇帝安”。
这一幕让人不禁感叹,石敬瑭为了登上皇位,不惜向契丹称臣,甚至认比自己小的耶律德光为父,实在是令人唏嘘。而那位契丹使者,虽然只是一个使者,却在这一刻展现出了契丹的强大和傲慢。
朝堂之上,一片死寂,连呼吸声都显得格外沉重。大臣们一个个低着头,仿佛地上有什么稀世珍宝一般,不敢抬起头来,更不敢直视皇帝那张强装镇定的脸。
就在这时,一个突兀的声音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原来是一位刚刚从地方调来的刺史,他显然对朝堂上的微妙气氛一无所知,竟然毫不顾忌地站出来,大声说道:“陛下,契丹虽有大功,终究是外族,我朝礼仪岂能如此倒置?”
他的话音未落,朝堂上的众人都不约而同地倒吸了一口凉气,心中暗叫不好。这位刺史的话虽然有几分道理,但在此时此刻说出来,无疑是在皇帝的伤口上撒盐。
果然,皇帝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他猛地一拍龙椅,怒喝道:“放肆!契丹是我父国,朕敬父国使者,天经地义!”皇帝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震得众人的耳朵嗡嗡作响。
那刺史被皇帝的这一怒喝吓得浑身一颤,面色如土,双腿软,差点直接瘫倒在地。他这才意识到自己闯下了大祸,连忙跪地磕头,连连求饶。
然而,皇帝并没有因为他的求饶而心软,依旧冷冷地看着他,眼中的怒火似乎随时都能喷涌而出。最终,还是有几位大臣看不过去,纷纷出来为那刺史求情,皇帝这才勉强压下了心中的怒火,挥挥手让那刺史退下。
从那以后,那刺史便如同惊弓之鸟一般,再也不敢在朝堂上多言半句,生怕一个不小心又触怒了皇帝。
石敬瑭的“儿皇帝”生活简直是苦不堪言,受尽了屈辱和折磨。每年他都要向契丹进贡大量的财物,其中光是丝绸就需要上万匹,粮食更是高达几十万石,此外还有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如此巨额的贡品,石敬瑭又该从何处筹集呢?毫无疑问,这些沉重的负担最终都落在了无辜的百姓身上。
为了能够凑齐这些贡品,地方官员们不断地增加赋税,使得百姓们的生活愈艰难。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被搜刮得一干二净,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许多百姓无奈之下,只能忍痛卖掉自己的儿女,以换取一些微薄的钱财来交税。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民谣在民间悄然流传开来:“儿皇帝,真荒唐,认贼作父害家乡。苛捐杂税比山高,百姓尸骨堆成墙。”这民谣生动地描绘了石敬瑭的所作所为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愤恨和不满。
石敬瑭听闻此言,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很不是滋味,但他却只能强作镇定,佯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因为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如今所拥有的皇位,就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一般,摇摇欲坠,不堪一击。一旦契丹人稍有不满,这座看似宏伟的城堡便会在瞬间土崩瓦解,化为乌有。
有一次,契丹的使者前来催促贡品,其态度异常傲慢无礼,甚至用手指着开封城的方向,毫不客气地威胁道:“父皇帝说了,如果你们再不能按时凑齐所需的物品,他就会派遣铁骑踏平这座城池!”面对如此嚣张的使者,石敬瑭虽然心中愤恨不已,但表面上却不敢有丝毫怠慢,只得满脸赔笑,连连点头应承道:“一定一定,我们马上就去办理。”
待使者离去之后,石敬瑭独自一人将自己关进了御书房内,他的心情愈沉重。终于,压抑已久的情绪如火山般喷涌而出,他猛地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在了那张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案上。只听得“砰”的一声闷响,龙案瞬间被砸出了一个深深的凹痕,而石敬瑭的拳头也因过度用力而鲜血直流,顺着他的指缝缓缓滴落。
然而,即便是如此痛苦和愤恨,石敬瑭也只能在这寂静的御书房里,出一声无声的嘶吼。因为他深知,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在契丹人面前竟然如此卑微,连一条狗都不如!
更让他窝火的是,手下的将领个个憋着气。尤其是天平节度使景延广,每次上朝都瞪着眼看契丹使者,好几次差点拔剑相向。景延广私下对心腹说:“石敬瑭这窝囊废,把中原的脸都丢尽了!迟早有一天,我要让契丹人知道,中原不是好欺负的!”这话传到石敬瑭耳朵里,他气得浑身抖,却不敢动景延广——他知道,自己身边能打仗的将领没几个,景延广手里有兵,动了他,无异于自断臂膀。
石敬瑭的皇后李氏,是李嗣源的女儿,也是个有血性的女子。她看着丈夫天天对着契丹使者低眉顺眼,心里又气又疼。有天夜里,她忍不住劝道:“陛下,咱们就算靠契丹坐上皇位,也不能如此屈辱。不如暗中练兵,总有一天能摆脱他们。”石敬瑭苦笑一声:“练兵?契丹人耳目众多,稍有异动,他们就能打过来。我这也是没办法啊。”李氏叹了口气,泪水滑过脸颊——她嫁的,究竟是个皇帝,还是个傀儡?
石敬瑭在屈辱中熬了六年,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他常常梦见自己被契丹人架在火上烤,惊醒后一身冷汗。公元942年,这位“儿皇帝”在开封病逝,临死前还拉着大臣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千万……别惹契丹……”他大概到死都没明白,靠屈辱换来的皇位,根本坐不长久。
二、石重贵的“硬气”与代价:后晋的末路狂奔
石敬瑭一死,皇位传给了侄子石重贵。这小伙子年轻气盛,早就看不惯叔叔那副窝囊样。登基第一天,他就把景延广叫到宫里,拍着桌子说:“景爱卿,朕不想再当‘儿皇帝’了!你说,咱们能不能硬气一把?”
景延广等这句话等了好几年,当即拍着胸脯保证:“陛下放心!契丹人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陛下一声令下,臣愿领兵出战,把他们打回草原去!”
于是,石重贵给契丹了封国书,里面不再称“儿皇帝”,而是改成了“孙皇帝”,还特意加了句:“晋朝土地,乃先祖所留,不敢割让。今后贡物照旧,但人臣之礼,就免了吧。”
耶律德光收到国书,气得把信纸撕得粉碎。他在草原上咆哮:“石重贵这小子,翅膀硬了?敢跟我叫板?当年要是没有我,他叔叔能当上皇帝?现在倒好,翻脸不认人!”当即下令:“点齐二十万大军,南下!把后晋给我灭了!”
契丹铁骑再次像潮水般涌向中原。石重贵任命景延广为帅,率军抵抗。景延广倒是硬气,在澶州城下摆开阵势,对着契丹使者喊:“回去告诉耶律德光,有种的就来打!我们晋朝有的是勇士,定叫你们有来无回!”
起初,后晋军队还真打了几个胜仗。景延广身先士卒,一刀劈死了契丹的先锋官,士兵们士气大振,把契丹人赶得后退了几十里。石重贵在开封听到捷报,高兴得设宴庆祝,还对大臣们说:“朕就说嘛,契丹人没什么可怕的!”
可这高兴劲儿没持续多久,问题就来了。景延广虽然勇猛,却没什么战略眼光,打了胜仗就骄傲自满,对部下也不体恤。有次军粮跟不上,士兵们饿肚子,他却把仅有的粮食分给自己的亲信,气得士兵们私下骂他:“这混蛋,比石敬瑭还不是东西!”
更要命的是,石重贵自己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见打了胜仗,就开始骄傲自满,整天在宫里饮酒作乐,把朝政扔在一边。有大臣劝他:“陛下,契丹人还没退,咱们不能松懈啊。”他却不耐烦地挥手:“去去去,有景爱卿在,怕什么?朕难得清闲几天。”
耶律德光抓住机会,重新整顿军队,绕到景延广的后方,断了他的粮道。景延广这下慌了神,率军突围,结果被契丹人打得大败,狼狈逃回开封。
契丹大军兵临城下,石重贵这才慌了。他派人去求和,耶律德光却放出话来:“想求和可以,让石重贵亲自来草原给我磕头认错,否则,踏平开封!”
石重贵又气又怕,可这时候再想硬气,已经没资本了。他手下的将领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契丹。有个叫张彦泽的将领,甚至打开城门,引契丹人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