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 第674章 记录其一举一动(第3页)

第674章 记录其一举一动(第3页)

“我定会劝说他,让你回乡安享晚年。”

“伯温先生定能平安离去。”

第313章

监察御史韩宜中直言弹劾胡惟庸!

尽管刘伯温获准辞官,但仍被禁于京城,无法离开。

事态未宁,又起波澜。

皇宫大殿,金碧辉煌。

朱元璋头戴翼善冠,身着饰有张牙舞爪团龙的衮服,端坐于雕龙金椅之上。

殿内香炉轻烟袅袅,弥漫四周。

文武百官逐一禀报国事与地方情形。

“皇上,微臣要弹劾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及其下属。”

“他们府邸奢华,生活极度铺张,仅凭俸禄难以维持。”

“微臣疑其财源不正,遂暗中搜集证据。”

“果不其然,胡惟庸等人确系受贿。”

“此乃铁证如山,请皇上过目!”

御史韩宜可挺身而出,直指胡惟庸及其党羽。

朝堂一片哗然。

众人未曾料到,韩宜可竟敢弹劾权势滔天的胡惟庸等人。

韩宜可真是不畏生死。

难道他仗着御史之职,便不惧相权吗?

然而,御史一职确有其特殊性。

御史一职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之前便已存在。

“御”代表皇权,“史”则指史官,伴随皇帝左右,记录其一举一动。

在商周时期,御史便是史官的身份。

直至秦始皇一统六国,局面方有改变。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于朝,负责监察百官,位高权重,官列从一品。

至东汉,又增御史台,御史中丞辅御史大夫,职权分化,御史中丞兼管司法,位居从二品。此制沿用于魏晋南北朝,御史之职已从史事记录转为监察百官,权势震慑群臣,官阶显赫,对皇权构成威胁,御史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隋朝再统一南北,官制重调,明朝御史之形初现。隋时御史遭贬,由从一品骤降至正八品,然其监察之责未变,仍纠察百官,理正刑狱。御史权势虽存,地位已不如前,官仅正八品,无权出入朝堂正门,只能从侧门通行,无事不得涉足朝堂。此制延续至明清,御史终沦为七品小官。

明代沿旧制设御史,朱元璋对御史寄予厚望,欲以此制衡朝中权贵。他认为,新科状元初入仕途,与朝中旧臣无瓜葛,行监察之职时必不偏袒亲贵,徇私舞弊。历史上,胡惟庸案后的淮西集团在朝中势力庞大,便是此理。

当时,御史大夫陈宁与御史中丞涂节亦牵涉其中,令朱元璋寄予厚望的整个监察体系瞬间崩溃。此事令朱元璋深感震撼,认定提拔年轻人为解决之道。御史职位专向新科进士开放,背后有重要考量:这些新进官场、志向远大的青年,面对不公必会挺身而出,直言不讳。朱元璋对此深有共鸣。

一日,朱元璋与丞相胡惟庸、御史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品茗论政时,监察御史韩宜可突然闯入,直言弹劾胡、涂、陈三人,控诉其仗功恃宠、擅权作威、奸诈伪装正直、险恶伪装忠诚,心怀异志。韩宜可更请求朱元璋将三人处斩。三人闻言面色铁青,气氛骤紧。朱元璋无以辩驳,佯怒斥退韩宜可,命锦衣卫将其下狱。然而,韩宜可随后无事,胡惟庸案后更被释出,前往陕西监察。

新科御史不仅勇于直言,且执法公正,不畏皇室权贵。此亦是朱元璋日后偏好任用年轻进士为监察御史之因。监察御史之职,除监察朝中百官,亦负责巡视地方,如巡漕、巡盐、巡按等。其中,巡按御史数量众多,事迹尤为传奇。

明朝嘉靖年间,监察御史王仪受命巡按陕西,此地为秦王朱惟焯领地。朱惟焯倚仗藩王身份,横行霸道,侵占民田,扰得地方不宁。王仪到任后,立即惩治秦王不法,令其归还田地于民。秦王虽心有不甘,却不敢违抗王仪。

王仪身为御史,有直接面圣陈奏之权。

若秦王持续作恶,王仪定会奏本弹劾。

另有一事关乎王仪。

王仪巡按河南时,现某府宗人朱佑椋私募亡命之徒,行劫掠之事,并袭击左副都御史毛伯温,致其免职。

王仪搜集其罪证,上报嘉靖帝。

不久,朱佑椋被削爵入狱。

时下,监察御史之选,非尽出新科进士。

朱元璋尚未察觉御史大夫徐宁、御史中丞涂节与胡惟庸勾结之事。

而后,朱元璋特选年轻正直的新科进士为监察御史,以此制衡朝中及地方官员。

胡惟庸及其下属闻韩宜中弹劾,面色骤变,即刻反驳,声称遭污蔑。

朱元璋审视韩宜中所呈铁证,面色阴沉,惩处了胡惟庸的下属,免其官职,押入大牢,对胡惟庸则仅是私下警告,未加责罚。

此情此景,令胡惟庸冷汗涔涔。

第314章胡惟庸图谋勾结李善长

“退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