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官员连忙附和:
“皇上如此器重丞相,定有要事相商。”
“真是羡慕丞相,能得皇上如此重视。”
胡惟庸听了这些话,腰板挺得更直,下巴微扬,满面春风,随宦官重返大殿。
“皇上。”
胡惟庸步入大殿,拱手行礼之际,眼角捕捉到一抹不起眼的身影——刘伯温。他眉头轻蹙,心生不悦,因皇上不仅召见了他,还召了刘伯温。
朱元璋身着华丽龙袍,头戴翼善冠,端坐高处,声音回荡于大殿:“朕有事欲与二位商议。高丽使臣已至,彼国缺粮,欲求和于我大明,以粮食为交换。”
“二位以为,我大明应否接受其求和?”
刘伯温与胡惟庸皆知高丽之境况,因经济战而陷入粮荒,不得不向大明低头。
胡惟庸率先表态:“皇上,臣以为应接受其求和。此时高丽困顿,正需我大明援助,我大明可借此机会,向其索求所需之物,无论何物,高丽必会应允。此乃大好时机,我大明何不光明正大获取其利益,如土地、金银财宝等,只要我们想要,高丽唯有奉上。”
朱元璋闻言,眉头微蹙,深知胡惟庸所言非虚。高丽局势危急,只能倚仗大明,即便大明提出苛刻条件,对方亦会妥协。
然而,接受求和意味着放弃攻打高丽,这让朱元璋心有不甘。历经多番征战,仅得高丽微薄之利,岂能就此满足?胡惟庸或许心满意足,但朱元璋却不然。
朱元璋的目光转向一旁扮演死人的刘伯温,他紧闭双眼,沉默不语。
“伯温先生。”他轻声呼唤。
“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朱元璋曾认为刘伯温的智谋乃大明之,直至叶轩横空出世。叶轩的出现让他意识到,世间竟有能与刘伯温智谋相匹敌,甚至更胜一筹之人。然而,刘伯温的才智同样不容小觑。因此,此次朱元璋不仅留下了胡惟庸,更留下了刘伯温,渴望聆听他的计策。
至于胡惟庸,他并无**之才,谋略远不及李善长与刘伯温。朱元璋召他前来,不过是让他做个陪衬。若刘伯温不给面子,朱元璋也可借胡惟庸缓和气氛,以免一时冲动杀了刘伯温。毕竟,刘伯温现在还有用,朱元璋暂不忍杀他。再者,直接杀之,于理不合,恐遭史官诟病,背负暴君之名,这可不是他所愿。
刘伯温虽竭力降低存在感,但闻朱元璋呼唤,脸上闪过一丝无奈,只能睁开双眼。他虽心怀归隐之志,却尚未如愿,只能继续为朱元璋献策。他一身傲骨,却也不愿无端惹怒朱元璋。
略作思索后,刘伯温缓缓开口:“臣以为,应乘胜追击。高丽为解国内粮食危机而求和,或愿献上城池、金银珠宝及其他珍宝。但此刻正是灭掉高丽的大好时机。一旦高丽覆灭,其土地、金银珠宝、人口及一切珍贵之物,皆将归大明所有。我们何必接受高丽求和?机不可失啊。”
“经济战良机若失,应允高丽求和,先前之经济战与五石散之计,岂不徒劳无功?”
“臣以为,策划经济战与五石散之策之士,必与臣同见。”
“此人志在覆灭高丽。”
“非区区几座城池可比。”
“更非贪图高丽金银财宝之浅薄之辈。”
“若仅限于此,眼界未免短浅。”
“那位谋士之眼光,必越臣,着眼全局,非一二城池或俗物所能局限。”
“当然,此乃臣个人浅见。”
“皇上抉择,全凭圣意。”
朱元璋闻之,以为刘伯温之计更佳。
“那便拒和,灭高丽。”
他拍案而定。
刘伯温眼皮微动,见朱元璋似显鲁莽,遂提醒道:
“皇上,灭高丽之事重大。”
“不妨先稳住高丽使臣。”
“表面应允求和。”
“暗中命燕王全力攻高丽。”
“如此,可使高丽措手不及。”
大殿辉煌。
铜炉林立,白烟袅袅,大殿笼于轻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