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不够,可以想想别的办法嘛。”
我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比划起来,
“你看,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更大的轮子,通过一些齿轮或者皮带的传动,
让一个轮子的转动,能够同时驱动三五个,甚至七八个锭子一起转动?
这样一来,一个人操作,效率就能提高好几倍。”
我尽量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描述着多锭纺纱机的基本原理。
虽然我记不清精确的图纸,但核心的思路
——动力传递、多锭联动
——还是清晰的。
老周和几个匠人围拢过来,看着我画的简易草图,眉头紧锁,开始低声讨论起来。
“这……似乎有点意思……”
“齿轮传动……倒是可行,只是这精密度要求怕是不低……”
“皮带?用什么做?牛皮吗?韧性够不够?”
看到他们开始思考,我心中暗喜。
“精密度不够,可以先从简单的做起,比如先尝试驱动三个锭子。
材料可以多试试,牛皮、麻绳,甚至处理过的竹篾,都可以探索。
关键是这个思路,要敢于尝试,不要被老祖宗的法子框住了。”
我又补充道:
“纺出的线粗细不均,容易断裂,是不是可以在前面的梳理环节再下点功夫?
比如用更细密的梳子?或者尝试不同的润滑方法?”
我的话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固化的思维。
匠人们的讨论热烈了起来,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和问题。
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试验,去摸索。
“格物,格物,就是要去钻研事物的道理。”
我对他们说,
“每一次尝试,无论成功失败,都要仔细记录下来。
用了什么材料,尺寸是多少,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把这些都记下来,画成图样,以后我们就能知道哪条路走得通,哪条路走不通,新人来了,也能快上手。”
我强调着标准化和流程记录的重要性。
这对于习惯了口传心授、依赖经验的古代工匠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但却是实现技术积累和大规模生产的基石。
接着,我走向了叮当作响的锻造区。
几座简易的冶铁炉正冒着烟,几个赤膊的汉子轮流拉着巨大的风箱,炉火熊熊,将铁矿石熔化。
旁边的铁匠则挥舞着铁锤,将烧红的铁块反复捶打,火星四溅。
这里的条件比江东的工坊差了不少,炉子是临时砌的,风箱效率也不高。
产出的生铁杂质较多,需要反复锻打才能成器,费时费力。
“主公,这边的铁矿石品相一般,含硫较高,炼出来的铁性脆,要造兵器铠甲,得多费不少功夫。”
负责冶炼的匠头苦着脸说道。
我走到一座冶铁炉前,感受着扑面而来的热浪。
我不是专业的冶金工程师,但一些基本的原理还是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