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步稳定了汉中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并理顺了繁杂的行政事务后,
我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片位于南郑城郊、略显简陋却寄托着我长远希望的地方——格物工坊。
距离上次视察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
推行新政、平定叛乱、处理政务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
但我深知,想要真正改变这个时代,想要拥有碾压对手的实力,
“格物致知,科技兴邦”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必须持之以恒投入的战略核心。
再次踏入工坊区域,熟悉的热浪和噪音便扑面而来。
与上次相比,这里的规模似乎没有太大变化,依然是由几处征用或临时搭建的棚屋组成,但秩序明显好了许多。
各类材料堆放得更加规整,各区域的分工也更加明确。
能听到叮叮当当的锤炼声、木材锯割声,以及……略显单调的纺车嗡鸣声。
负责工坊日常管理的,依然是那位从江东带来的老成持重的匠头老周。
他身边多了几个面孔,
有的是收编的降兵中略懂手艺的,
有的是本地招募来的学徒,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一丝敬畏。
看到我到来,老周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带着几个主要的匠人迎了上来。
“主公!”老周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但眉宇间也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愁绪。
“老周,近来辛苦了。”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工坊运转如何?可有遇到什么难处?”
老周搓了搓手,叹了口气:
“回主公,托您的福,基本的运转还算顺畅。
只是……人手还是太紧缺,尤其是熟练的匠人。
咱们从江东带来的骨干太少,很多精密的活计,本地的学徒一时半会儿还顶不上来。
另外,这边的铁料、木料品质也参差不齐,要造出上好的器物,颇费功夫。”
我点了点头,这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技术人才和优质资源,想要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困难是暂时的,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我安慰道,
“今天我来,就是想看看,在现有条件下,我们还能在哪些地方再想想办法,改进改进。”
我的目光先落在了纺织区域。
几名妇人正坐在简陋的纺车前,费力地摇着纺轮,将粗糙的麻线或棉线缠绕在锭子上。
效率低下,产出的线也粗细不均。
军队和新政都需要大量的布匹,无论是军服、旗帜还是普通民用,纺织效率的提升迫在眉睫。
我走到一架纺车前,仔细观察着它的结构。
这是最常见的手摇单锭纺车。
我脑中闪过一些后世关于纺织机械的模糊记忆碎片
——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
那些对于现在来说过于复杂,但一些简单的改进思路却是可以借鉴的。
“老周,你看,”我指着纺车,“这锭子一次只能纺一根线,能不能想办法,让它一次能带动更多的锭子?”
老周和旁边一位负责纺织的老妇人都愣了一下,面露难色:
“主公,这……这一个轮子带动一个锭子,已经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了。
要带动更多锭子,这人力怕是跟不上,线也容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