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军功授田后,许多士兵成了自耕农,可以介绍一些简单的农业技巧,
如何选种,何时播种,如何应对病虫害。
这些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计与健康。”
“其四,可酌情增加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
我补充道,“不必长篇大论,可以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甚至是改编的故事,
但核心思想要与我们的施政理念相符,潜移默化地宣扬忠诚、勤劳、诚信、互助等品质,破除一些陈规陋习。”
徐庶听得连连点头,目光越来越亮:
“主公此策,高明!
如此一来,邸报便不再是冷冰冰的官府文告,
而是与民生息息相关,既能教化,又能安抚,更能凝聚人心。
只是……”
他略一沉吟,
“内容如此丰富,编撰、刊印所需人手、物力,以及……”
他顿了顿,“执笔者之文采,恐非易事。”
文林也面露难色:
“太守大人,小老儿勉力为之尚可,
但要写得既通俗易懂,又要引人入胜,还要……那些故事……小老儿才疏学浅,恐难担此重任。
且如今城中识字之人本就不多,擅长舞文弄墨者,更是寥寥。
印刷之事,全靠手抄或少量技术粗劣的雕版,效率极低,要增数量,恐怕……”
他们提出的困难,都在我的意料之中。
汉中偏远,文化本就不及中原繁盛,加之张鲁以宗教治民,对世俗文化教育并不重视,人才凋敝是现实。
至于印刷技术,这更是时代的局限。
我不由得在心中轻轻一叹。
唉,若是文姬在此,这邸报的文采与格调,何至于如此捉襟见肘?
她那冰雪聪明的才智,信手拈来的文采,定能将这些政令道理,写得既典雅又易懂,深入人心。
那些科普知识、通俗故事,在她笔下,定然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她不仅能写,更能深刻理解我那些越时代的理念,
将其转化为这个时代能够接受的语言……
也不知她和老吴他们,在江东是否安好?
算算时间,糜贞的信应该快到了,希望一切顺利,他们能早日启程……
甩开这片刻的思绪,我看向徐庶和文林,语气坚定:“困难是有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对文林道:
“文老不必过谦。
你先尽力去做,我会让府中略通文墨之人协助你。
至于文采,初期不必强求华丽,清晰、准确、通俗是第一要务。
故事可以先从搜集民间传说开始,选择积极向上的进行简单整理。
往后,我会逐步建立专门的编撰队伍。”
然后我转向徐庶:
“元直,印刷之事,要多想办法。
阎圃等叛逆之家,抄没了不少家产,其中应有纸张、笔墨等物,可调拨一部分给邸报使用。
另外,城中可有擅长雕刻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