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小道参上 > 第366章 夫子村 明理堂(第1页)

第366章 夫子村 明理堂(第1页)

次日清晨,正阳、沈墨带着石蛋,告别了连尺书院和李青源教授,再次踏上东行之路。只是队伍中,多了一个瘦小却倔强的身影,以及一条寸步不离的小黑狗。

龙浩然盘在正阳腕间,看着迈着小短腿努力跟上步伐的石蛋,嘀咕道:“嘿,还真带了个拖油瓶。老沈头,你这师父当得,有点像那么回事了。”

沈墨看着石蛋,眼中满是期望:“根苗正,方能成材。教化之功,正在于此。”

接下来的路程,气氛愈沉闷。越是往东,沿途所见景象越是触目惊心。战乱、饥荒的痕迹随处可见,流民如潮,许多村庄十室九空,饿殍遍野。佛寺的救济点往往成为流民唯一的希望,但僧侣们在施粥的同时,必然伴随着高声的佛号诵经,潜移默化地灌输着佛门理念。

沈墨的心,如同被针扎一般。他不仅看到了佛门的渗透,更看到了底层民众在乱世中的悲惨挣扎。他无法视而不见。

在一个被山匪洗劫一空、只剩下断壁残垣的破败村庄外,他们遇到了几个蜷缩在废墟中,奄奄一息的孩童。最大的不过十岁,小的只有五六岁,个个面黄肌瘦,眼神麻木,如同惊弓之鸟。

沈墨的脚步再也无法挪动。他蹲下身,将身上所剩不多的干粮全部分给了这些孩子。

“师父……”石蛋看着那些狼吞虎咽的孩子,又看看沈墨,眼中充满了同情。

正阳沉默地看着这一切,他没有阻止。混沌之道,包容万物,他理解沈墨的抉择,也明白这或许是“行万里路”中必须经历的“景”。

沈墨站起身,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长长吸了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他转身对正阳道:“正阳兄,沈某……恐怕要再次耽搁行程了。”

他指着那些孩子,声音低沉却坚定:“我不能丢下他们。在这乱世,他们若无人管束,不是饿死冻死,便是被裹挟为匪,或者……被引入空门,只知念佛,不知仁义为何物。我欲带着他们一起走,教他们识字明理,或许……或许能给他们一条不同的活路。”

在某个遭了匪患的村庄,他收留了父母双亡的姐弟阿莲和小虎;在某个饥荒的城镇,他带走了奄奄一息的孤儿豆子;在某个被废弃的山神庙,他遇到了以乞讨为生、机灵却瘦弱的少年泥鳅……

仿佛滚雪球一般,沈墨身后的孩子越来越多。

他仿佛不知疲倦,将自己本就不多的干粮分给孩子们,耐心地安抚他们的惊恐,为他们清洗伤口,诊治疾病。他用树枝在地上写字,教他们最简单的《千字文》,讲述“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他的背似乎更驼了,额上的皱纹也更深了,但那双眼睛却越来越亮,仿佛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希望。

正阳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并未阻止。他拿出了部分灵石和银钱,让龙浩然偶尔去猎取一些野兽,改善伙食。龙浩然起初极其不耐烦,抱怨连连:

“我说老沈头!你是去南域找人的还是开善堂的?带着这么一大帮拖油瓶,走路慢得像蜗牛!老子是蛟龙,不是奶妈!”

“还有你,正阳!你就由着他胡闹?咱们是去寂灭海,不是去游山玩水!带着这群小屁孩,遇到危险怎么办?老子可顾不过来!”

但渐渐地,当它看到那个叫阿莲的女孩会把省下的干粮偷偷喂给更小的豆子,当它看到那个叫泥鳅的少年会主动探路,避开可能的危险,当它看到石蛋和黑子始终忠诚地守在沈墨身边……龙浩然抱怨的声音小了些,有时甚至会别扭地扔下一只它顺手抓来的野兔或山鸡,嘟囔着:“啧,看他们瘦得跟柴火似的,别还没到南域就饿死了,坏了老子的兴致!”

队伍在艰难却充满温情的气氛中缓慢前行。这一日,他们在一处山涧旁休憩。孩子们在溪边嬉戏,沈墨在在一块大石上刻字教学,正阳则盘坐在不远处,闭目调息,神识却笼罩四周,确保安全。

他的目光无意中扫过那群孩子。阿莲在照顾弟弟小虎,泥鳅在帮着拾柴火,石蛋在擦拭沈墨的书箱,豆子则好奇地看着龙浩然变小后在水里扑腾……

这支队伍变得奇特而显眼:一个沉默寡言的青衫修士,一个带着一群大小不一、衣衫褴褛的孩童,宛如游学先生的儒者,以及一条总是盘在修士腕间,却会对着孩子们龇牙咧嘴吓唬人的小青蛟,但孩子们似乎并不真的怕它。

队伍越庞大,行走在日渐荒凉的官道上。越是靠近边界,越是满目疮痍。

战乱、匪患、饥荒的痕迹如同巨大的伤疤,刻印在山河之间。废弃的村落比比皆是,偶尔遇到的行人也是面黄肌瘦、眼神惶恐,匆匆赶向据说相对安稳的大齐或是中州内陆。

沈墨身后的孩子已经增至二十余人,年龄从五六岁到十二三岁不等。

这支奇特的队伍成了这荒凉路途上一道令人侧目的风景。沈墨如同老母鸡般护着这群“小鸡崽”,将有限的干粮和清水尽可能公平分配,夜晚宿营时,他会燃起篝火,讲述圣贤故事,教他们认字,安抚他们因失去亲人颠沛流离而惊恐不安的心灵。

正阳沉默地守护着这一切。他敏锐的神识察觉到,暗中有不止一波目光注视着他们,有贪婪的流匪,也有好奇的修士,甚至可能包括佛门的眼线。但每当他神识扫过,那些窥探者无不心惊胆战,迅退避。元婴境以下,无人敢轻易招惹这股看似弱小实则深不可测的队伍。

龙浩然则负责清理前方的潜在威胁,它的蛟龙威压对于寻常野兽和低阶修士而言,已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这日,他们终于抵达了中州与大齐交界的一片绵延山脉脚下。官道在此分岔,一条继续向东进入大齐,另一条则蜿蜒向南,绕过连绵群山。

山脚下,有一个几乎被废弃的小村庄,名夫子村。据村里仅剩的几户白老人说,村子原本有上百户人家,但因地处边界,屡遭兵灾匪患,年轻力壮者早已携家带口迁往内地,只剩下他们这些故土难离的老人,守着祖辈的坟茔和几亩贫瘠的山田,苟延残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