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512章 北燕冯跋之父冯安 搬家队长终成王朝奠基人(第1页)

第512章 北燕冯跋之父冯安 搬家队长终成王朝奠基人(第1页)

序幕:冯将军的“战略撤退”

公元394年的某个清晨,当后燕开国雄主慕容垂的铁骑踏破西燕国都长子城的最后一道防线,硝烟弥漫中,西燕将领冯安做了一个让同僚们眼镜(如果当时有的话)碎一地的决定——他没有像大多数同僚那样,赶紧整理铠甲、酝酿情绪,准备向新老板慕容垂表忠心、递简历,而是大手一挥,招呼全家老小、部曲亲兵、锅碗瓢盆(可能还有心爱的坐骑),打包行李,头也不回地朝着东北方向的辽西走廊,一路狂奔而去!

“冯将军,慕容垂正求贤若渴,待遇从优,您这身本事……”

“谢了兄弟,我赶着搬家,十万火急!”

马蹄声碎,尘土飞扬,冯安甚至没空回望一眼那正在烈焰中哀嚎的西燕都城。那一刻,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战略撤退”得有点仓促的“搬家队长”,竟在十六国时期东北的黑土地上,亲手埋下了一颗即将破土而出、改变历史格局的神奇种子?而他本人,未来将喜提一份史上性价比最高的“追尊皇帝大礼包”。

第一幕:搬家,我们是专业的!从河北到山西再到辽宁的“避险达人”

要说冯安的“搬家”天赋,那绝对是刻在家族基因里的祖传手艺。他祖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祖上老阔了,能追溯到春秋时期晋国那位大名鼎鼎的大夫毕万。因为封地在冯乡,所以后代就以“冯”为姓,根正苗红的贵族之后。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碎了无数贵族的美梦。西晋末年,爆了那场着名的、让中原大地血流成河的“永嘉之乱”。匈奴等胡族铁骑如潮水般南下,中原士族纷纷“跑毒”。冯安的老爹冯和,一看苗头不对,立刻展现了前的风险意识和果断的执行力——啥祖产、啥田地,保命要紧!果断抛弃河北老家,拖家带口,举族向西,上演了一出“千里大迁徙”,最终在上党(今山西长子)安顿下来,成功避险。

风水轮流转,几十年后,当冯安成为家族掌舵人时,历史这位编剧似乎觉得剧情不够刺激,又给冯家安排了一个类似的剧本。公元394年,后燕皇帝慕容垂以雷霆万钧之势灭了西燕(冯安此时就在西燕打工)。作为西燕的资深员工(将军),冯安同志再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跳槽到如日中天、福利待遇看似不错的后燕集团?还是……另寻出路?

冯安用行动给出了震耳欲聋的回答——搬!而且是往东搬!目的地:遥远的和龙(今辽宁朝阳)附近的长谷!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简直是“逆流而上”。别人都往相对安稳的中原或者南方跑,他偏偏带着全家老小和部众,穿越烽火连天、土匪(哦不,是军阀)遍地的华北平原,跋涉千里,一头扎进了当时还被视为“边疆”、“胡地”的辽西。当疲惫不堪的冯氏族人终于看到大凌河畔那片肥沃的土地时,冯安擦了擦满脸的尘土和汗水,长舒一口气,大手一挥:“就这儿了!依山傍水,风水宝地,适合长期展!”

这一搬,可不仅仅是换个地方住那么简单。它直接搬出了一片历史新天地!冯氏家族在辽西迅扎根,做了一件非常聪明的事:深度“本地化”。他们脱下宽袍大袖,换上鲜卑人的骑射服装;学习鲜卑语言,积极参与当地部落的围猎和集会(社交牛逼症很重要);甚至给儿子们起了鲜卑名字——比如长子冯跋,鲜卑名就叫“乞直伐”(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战斗力)。就这样,冯家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了“鲜卑化汉人”的典范。他们既保留了汉家文化底蕴(比如重视教育、农耕技术),又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彪悍活力,在当地胡汉杂处的环境中如鱼得水,悄咪咪地编织起一张跨越族群的地方关系网和影响力。

当年轻的冯跋穿着鲜卑服饰,策马扬鞭,在辽西草原上纵横驰骋,与鲜卑勇士们称兄道弟时,他大概不会想到,十几年后,正是靠着这种独特的“跨界”身份和积累的人脉资源,他能在和龙城头,亲手插上属于冯家的“北燕”大旗!

第二幕:职场老鸟的智慧——从“西燕高管”到“家族ceo”的华丽转型

别看冯安后来成了“搬家专业户”,人家在“前公司”西燕的履历可是相当闪亮!史书上夸他“雄武有器量”。翻译成现代职场语言,大概就是:“冯安同志,武力值爆表(能打),情商高(人缘好,格局大),是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建议重点培养,晋升通道畅通。”

西燕倒闭(被后燕并购)后,冯安拒绝“跳槽”后燕的选择,堪称他职业生涯最神来之笔的决策!为啥?因为后燕集团内部,正上演着慕容家族的传统保留节目——“权力的游戏之皇室内斗豪华加长版”。慕容宝、慕容会、慕容盛、慕容麟、慕容详等等打得血流成河,整个公司高层乱成一锅粥,天天上演“今天你砍我,明天我灭你”的戏码。冯安要是带着全家老小和部曲投奔过去,大概率不是成为炮灰,就是卷入无休止的站队斗争,冯氏血脉可能就此gameover。

所以,冯安的“战略性东迁”,表面看是“怂了”,是“退避三舍”,实则是乱世中顶级的生存智慧!当其他留在后燕的西燕旧同事们,在各种内部“优化”(物理层面)中陆续“毕业”(领盒饭)时,冯氏家族却在相对平静的辽西,默默种田、练兵、搞关系、生孩子(培养下一代),实力稳步增长。这操作,堪比在股市即将崩盘熔断的前一秒,精准清仓套现,然后拿着钱aLLIn了一支潜力巨大的原始股——后来的历史证明,辽西这片土地,对冯家来说,绝对是支级绩优股!

作为冯氏集团的“董事长兼ceo”,冯安深知“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尤其重视对儿子们的“精英教育”和“家风建设”。他精心培养的三个儿子,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误),关键是特点鲜明,绝不雷同。

长子冯跋:性格“恭慎寡言,宽仁大度”(《晋书》盖章认证)。用现在话说,就是沉稳低调,话不多但靠谱,心胸宽广能容人,天生的领导气质。

次子冯素弗:“慷慨有大志”,绝对的行动派、猛将兄,敢想敢干,冲锋陷阵的一把好手。

幼子冯弘:“沉勇多智”,既勇敢沉着,又足智多谋,是搞策略、玩心眼的智囊型选手。

冯安这“差异化培养”战略效果拔群!后来冯跋坐镇中央当老大,冯素弗负责带兵打仗开疆拓土,冯弘处理政务出谋划策,兄弟三人配合默契,堪称十六国时期的“最佳创业团队”。

据说,少年冯跋有一次因为不忍心杀小动物(可能是在练习射箭),被一起玩的鲜卑小伙伴嘲笑“不够爷们”,闷闷不乐地回家。冯安拍拍儿子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娃啊,持重寡言不是怂,宽仁大度才是真本事!记住喽,能容得下别人,将来才能驾驭得了别人!”这番“育儿金句”深深烙印在冯跋心里。后来他当上北燕天王,治国方针就是“赋役省简”,轻徭薄赋,让老百姓喘口气,过点安稳日子,史书上说“百姓乐之”。在十六国那个比谁更狠、更乱的年代,冯跋算得上一股清流,妥妥的“仁君”人设,这老爹的家教功不可没!

第三幕:死后“封神”!史上性价比最高的“追尊皇帝”大礼包

时间快进到公元4o7年,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夜。冯安的长子冯跋,带着他那猛将弟弟冯素弗,踩着厚厚的积雪,如同暗夜幽灵般潜入了后燕的皇宫禁苑。此时的和龙城,早已是暗流汹涌,民怨沸腾。在位的是着名的暴君慕容熙,这家伙治国无能,残暴荒淫,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人心尽失。冯跋看准时机,振臂一呼!那些平时受过冯家恩惠的地方豪强、早就对慕容熙恨得牙痒痒的军中将领,瞬间云集响应,队伍迅壮大。这场政变顺利得有点不可思议,慕容熙很快就被抓住,咔嚓了事。

两年后(公元4o9年),冯跋觉得时机成熟,正式宣布单干,登基称天王(低调点,没直接叫皇帝),国号还是叫“燕”,为了和慕容家那几个“燕”区分开,史称“北燕”。登基大典,那是相当的隆重。就在这万众瞩目的时刻,冯跋干了一件让他爹冯安在九泉之下(或者已经转世投胎?)都绝对意想不到的大事——追尊!

追尊谁呢?

爷爷冯和:追尊为元皇帝(老冯家的创业始祖,必须尊!);老爹冯安:追尊为宣皇帝(从将军直接火箭式蹿升为皇帝!);老妈张氏:追尊为太后(母凭子贵,必须的!)。

冯安生前最高职位就是个将军(虽然干得不错),死后竟然一步登天,直接成了皇帝!这简直是史上最值、最躺赢的“追尊皇帝至尊套餐”!但是,冯跋这波操作绝非钱多烧得慌,或者纯纯的孝心大爆,背后藏着极其精明的政治算计。

强化合法性,堵住悠悠众口:在胡汉混杂的辽西地区,突然冒出一个汉人(虽然鲜卑化了)建立的政权,凭啥?冯跋需要“根正苗红”的背书。追尊父祖为帝,等于向天下宣告:“看好了!我们老冯家可不是暴户!祖上也是有头有脸、有根有基的帝王之后!(虽然是刚追认的……)”这招极大地强化了北燕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身份跃升,完成阶级跨越:从地方豪强、边关将领家族,一夜之间升级为“皇族”!这身份的转变,对于凝聚人心、建立新的统治秩序至关重要。大家一看,哦,原来是皇帝世家(新晋的),那跟着干心理上就容易接受多了。

汉化改革的“尚方宝剑”:这才是最核心的!冯跋本人是“鲜卑化汉人”,他深知要稳固统治,光靠武力不行,还得有文化、有制度。他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比如“营建太学”(搞最高学府,培养儒家人才)、“复兴礼教”(恢复中原礼仪制度)、“劝课农桑”(鼓励农业生产,这是根本啊)、“赋役省简”(减轻老百姓负担)。这些政策要顺利推行,尤其是让那些鲜卑贵族和汉人士大夫都接受,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法统依据。追尊父祖为帝,建立“冯氏皇统”,就为这些汉化改革提供了最硬核的“宗法依据”——我们老冯家是传承中原帝王道统的,恢复汉家制度,那不是天经地义吗?

冯安老爷子要是地下有知,估计得乐开花,顺便感叹一句:“儿啊,你这‘孝心’可真是玩出花来了,物所值啊!”而他的后辈们,也确实一个比一个“争气”。

冯跋:北燕开国之主。

冯弘:冯跋的弟弟,后来也当了北燕的第二任君主(虽然结局有点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