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尚书之职,非明礼科二甲及以上者,不得除授!
工部尚书之职,非明工科二甲及以上者,不得除授!
兵部尚书之职,非明武科二甲及以上者,不得除授!
国史院掌院之职,非明史科二甲及以上者,不得除授!
各科二甲及第者,皆可入六部诸司任职,历练才干。”
“嗡!”
朝堂彻底炸开了锅!
如果说糊名制是釜底抽薪,那这道旨意,就是将他们这些世家大族赖以生存的整片森林都付之一炬!
要知道进士科一直是他们垄断朝堂的根基,可现在,六部尚书中的五个,竟然都与进士科无缘了!
这让他们如何能忍?
这就意味着他们即便考中了进士,也无缘那尚书之位,又谈何丞相?
就在所有世家官员面色煞白,准备群起而攻之时,诏书的最后几句话,将他们本欲暴起的情绪又压了回去……
“然朕虑及政务通才,尤不可废。
故特谕:六部及各司衙门迁转叙用之时,若才绩相若,擢升次第当以进士科者为先,以示通晓经义、文理优长者,终为治国之基干。
另,吏部为六部之,总铨天下文武,其尚书一职,干系尤重,必由进士科二甲之内之卓异者出任,以示重才德而兼文华。
此制关乎国本,着礼部、吏部即刻刊印颁行,晓谕天下,恪遵无违。”
一瞬间,整个大殿陷入了诡异的寂静,所有人都被这神来之笔般的转折给镇住了……
刘瑁这是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甜枣?
毕竟吏部尚书,又称天官!那是掌管天下所有官员乌纱帽的职位!再加上“同级优先”的特权,进士科的地位虽然有所削弱,但在某种意义上,反而变得更加然!
“陛下!”
短暂的死寂之后,一个沉重而无奈的声音打破了平静。
魏国公荀攸,作为如今朝堂之上无可争议的世家领袖,他知道,自己必须站出来,与刘瑁打上一个配合,于是他缓缓走出队列,那张一向智珠在握的脸上,此刻却写满了苦涩……
“陛下!”
他躬身一揖,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自古取士,德才兼备,德行为先!糊名之法,固能防一时之弊,却也隔绝对举子品行德望的了解。
文章可以华美,但人心叵测。
若只凭一纸答卷,万一取中的是那巧言令色、品行不端之徒,岂非为我大汉朝廷埋下祸根?”
“魏国公所言甚是!”
弘农杨氏的杨修立刻出列附和,一脸的痛心疾。
“陛下!家学渊源,门风清正,父辈的言传身教,乡里的口碑德望,这亦是才学的一部分。一味糊名,只看文章,恐有矫枉过正之嫌,实非长久之计啊!”
“哦?”
刘瑁终于开口,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死死地盯住了杨修,缓缓问道。
“依德祖之意,是说寒门子弟多为品行不端之徒么,而世家子弟便个个都是道德楷模,君子完人么?”
一句话,如同一柄重锤,狠狠砸在杨修的心口。他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嘴唇翕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这话他怎么敢接?接了,就是与天下寒门为敌,更是公然在陛下面前表露门第之见!
“臣……臣不敢!”
杨修艰难地从牙缝里挤出这四个字,深深地垂下了头。
眼看杨修一上来就吃了大亏,新晋的杜国公杜畿此时也站了出来。他没有像杨修那样纠结于品行,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起了攻击。
“陛下!”
他微微躬身,声音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