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的第62天清晨,吃过早饭,就继续出了。
离开雄溪沿着驿道向西走,驿道旁是一条小溪。
拂晓的天空,穿过树林,感觉有几分的寒意;我们拨开朝雾,听着潺潺溪水声,不知不觉走进山里,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确实累人。
船夫一直伴着我们步行,说了许多故事给我们听。
船夫说:我们昨天去白水洞瀑布,经过挂榜崖,那里有条村叫挂榜村,是田姓族人的居住地。田姓族人族长叫田駬,田駬是江苏如皋人,世代为元朝的功臣。洪武十四年秋,田駬随沐英与傅友德出征云南。洪武十五年,云南平定,傅友德回师南京,沐英镇守云南。沐英以田駬贤能,征滇有功,命令他留守雄溪,田駬就在挂榜崖附近选址建村,才有了挂榜村。这是我上次去白水洞瀑布时,路过挂榜村时,一个农夫告诉我的。
萧遥剑说:昨天我们去白水洞瀑布路过挂榜崖时,你说过许多准备参加科考的人,都专程去挂榜崖,以图吉利;田家居住挂榜村,后代一定功名显赫了。
船夫说:这个我真不清楚,田家定居在挂榜村距今才8年,风水理学是需要时间去运转挥作用的。
事实是:田駬奉令留守雄溪,即后来的平溪卫,再后来的玉屏,田家族人定居在挂榜村,子孙繁衍昌盛,后人文脉延续,科第代代不乏人。直到现代,许多田氏族人成了当地有名望的人。
这不得不说,风水理学的存在,有它的道理。
话说起来,明朝之前,贵州地区山高路远,与中原少有往来,封闭落后,有些偏远之地,还处于奴隶制或原始公有制阶段。
洪武十五年,明朝平定云南后,在贵州建省,纳入管辖范围。
明朝政府基于贵州地广人稀、劳动力严重不足、生产力严重落后,就招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楚精英之族”移居黔中。
这些外来的新移民,带去中原的文化、生产技术,他们修建卫所,建设屯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驿道附近,筑建街区,修建宅舍、兴学育才,带动当地人务农经商,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手工工艺,大大地推动了当地的文化和生产力,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贵州的经济自明朝起,蓬勃展。
明朝贵州的新移民,分为三种:军屯、商屯、民屯。
军屯,就像上述说及的雄溪挂榜村的先祖田駬。
田駬就是跟随沐英与傅友德出征云南,后被指派留守雄溪,之后雄溪建成平溪卫,这就是一个卫所。
明朝的卫所制度,每卫军额五千六百人,士兵称“军”,另立军籍,世代为军。
一旦列入军籍,父子相承,不得脱籍。
卫所组织严密,以军事功能为主,兼具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功能。
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明朝设贵州卫指挥使。
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明朝置贵州都指挥使。
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又设贵州前卫指挥使司。
每个卫所都划出一特定区域,与其所在地的府、州、县相区分。多数卫建有专城,守御千户也建有城堡。
一般每卫下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千户所下辖堡、哨、铺。
雄溪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转变成平溪卫。
建卫后,如何解决粮饷供应问题?
明太祖想到了对策,一是要各府、州、县及土官缴纳入库;再是要士兵们戍兵屯田,实现自给自足;第三是实行“开中”政策,命令盐商中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