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渔村的渔民,望着这些庞然巨物,久久说不出话来,远比其余百姓更激动。
以后,他们也可以登上这种堪称神迹的蒸汽铁船!
能够划着这种船出海捕捞,光是想一想,众渔民便觉得激动不已,恨不能现在就可以登船出海捕捞。
而庆修在程处默等人抵达后,又召来工匠,对比过试航时这九艘蒸汽铁船的相关数据,并大致拟定了后续如何调整修改。
然后庆修开始盘算何时回去了。
渔村渔民的招募与训练,这种事不需要他出面,交给庆丰商会,由庆丰商会来处理即可。
他此次的主要目的是这九艘船的试航情况。
总体而言还算满意,只需要进行些细微调整即可。
就在庆修与程处默商量归期时,李剑山神情凝重地走了进来。
“大人,上回您让我们家将四散入城查探有无异常情况,今天有人来禀报,现县城里的乞丐不对劲。”
“乞丐?”程处默疑惑:“乞丐能有什么不对劲。”
“城中乞丐很少,或者说现在乞丐很少,几乎见不到几个乞丐。”李剑山拧眉继续道:“而在以前,县城内乞丐并不算少。”
“什么时候乞丐突然变少的?”庆修问。
“约莫半年前,突然许多不见了。属下问过仅剩的几个老乞丐,他们说是有贵人请他们去干活。”
“不仅一日三餐有饱饭吃,还有工钱领,几乎所有乞丐都去了,只剩下他们这种又老又病的。”
哪里需要人干活专门找乞丐的?县城里寻觅散活或者长工的人并不少,按理说,无论如何都比乞丐好。
而乞丐的优势则是,失踪或不见了,不会有人关心,而且他们无亲无故,没有住处,甚至吃不了一顿饱饭,所以招募他们的花费很低,他们还容易泄露秘密。
庆修目光微沉,“去将县令叫来,他这么在乎政绩,突然少了如此多乞丐,他不会一无所知。”
县令来得很快,听到庆修询问他乞丐之事,先是一愣,随即笑开了。
“庆国公原来是好奇此事。您有所不知,我们扬州有间最大的印书坊就坐落在我们县城里,那书坊的东家是位心善的。”
“他可怜那些乞丐无家可归,整日饥肠辘辘,吃不上一顿干净的饭菜,便给他们提供了份在印书坊内的工作。”
“又另外寻了处宅子,统一安置他们。”县令还不忘道:“此事,县衙也出不少力气。”
县令语气得意洋洋,提起此事一阵自傲。这可是他的一大政绩!
短短时间内,将县城内的乞丐妥善安置,能有几人做到!?
程处默咂咂舌,“那书坊东家,不怕这些乞丐偷鸡摸狗吗?敢招人进书坊干活,也不怕把活干砸了。”
翘着嘴角的县令,笑容一僵,“此话是不是有些不妥,乞丐不过是无银无粮,被迫无奈流浪,以乞讨为生的可怜人罢了。”
“纵使他们当乞丐时有些令人诟病的恶习,进了书坊,为救命恩人干活,自然是会勤勤恳恳。”
庆修不怎么认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乞丐乞讨流浪时染上的恶习不是那么容易纠正的。
初时他们或许会诚惶诚恐,行事小心翼翼,不敢有半分不满。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越来越松懈,于是藏在下面的陋习渐渐开始浮上水面。
他不容置喙地道:“带我们去印书坊看看。”
县令低声应是。
一行人来到印书坊时,印书坊双门紧闭。县令吩咐人上前敲门,敲了许久才有人过来开门。
来人从后面探出一个脑袋,警惕地看着他们,视线接触到县令和庆修时,又骤然缓和下来。
“庆国公,县令大人,不知道是有何要事?”
“听说书坊招募了不少流浪汉在书坊内工作,一时好奇,便想来亲眼看看。”
书坊伙计笑开道:“原来如此,庆国公、县令大人,里边请,他们正好在干活。”
庆修没能从书房伙计脸上现端倪,便顺势进了书坊大门。
正如书坊伙计所言,里面的人确实是忙得如火如荼。
书坊掌柜快步走了过来,殷勤讨好地行了个礼,然后给庆修和县令介绍。
“这些在大半年前,我们招募过来的流浪汉,他们手脚还算麻利,既降低了我们书坊的成本,又能帮到这些流浪汉。”
庆修微微颔,在书坊内转了一圈,随手抽出一本刚印好没多久的册子翻阅起来。
他没看见的是,他拿起桌上堆叠的书时,在场许多人呼吸变粗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