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轨重启时
未闭合的裂缝
沈砚将黄铜怀表的星图数据输入科学院的量子计算机时,屏幕突然弹出一行猩红的警告:“检测到次级时空裂缝,坐标:东海海底,深度32oo米。”
她猛地抬头,窗外的新上海正被罕见的雷暴笼罩,悬浮车道上的全息导航忽明忽暗,像是信号被某种力量干扰。“次级裂缝?”助手小林调出海底地形图,“这里是2o43年‘深海量子站’的遗址,当年因能量过载被永久封闭,难道和造船厂的时空褶皱有关?”
沈砚的指尖划过屏幕上的裂缝参数,现其波动频率与造船厂的主裂缝完全同步,只是强度弱了三个量级。“不是次级裂缝,是同源共振。”她想起沈明远笔记本里的一句话,“量子晶体的能量会沿着地质脉络扩散,就像星轨在地表的投影。”
这时,科学院的应急频道传来急促的呼叫声:“东海打捞队在32oo米处现异常物体,探测仪显示有时间流异常!”
实时画面里,深潜器的探照灯照出一片扭曲的海水——本该漆黑的海底,竟漂浮着无数光斑,像被打碎的星星。而在光斑中央,半埋在海沙里的金属装置上,刻着与怀表星图一致的纹路。
“是深海量子站的核心反应堆。”沈砚的呼吸骤然停滞,“2o43年的事故不是能量过载,是时空裂缝的第一次喷。”
深海回响
深潜器载着沈砚和量子稳定装置,缓缓沉入东海沟。越往下,海水的颜色越诡异,时而呈现出2o43年的墨蓝,时而闪回1943年的浑浊,甚至能看到零星的全息广告碎片在海水中漂浮——那是新上海的霓虹被裂缝捕捉的痕迹。
“距离目标还有5oo米。”深潜器的舷窗外,一群光水母突然静止在水中,紧接着以肉眼可见的度老化、透明,最终化为一缕青烟。小林倒吸一口冷气:“时间在这里是碎片化的,我们的防护服能抵抗辐射,却挡不住时间侵蚀。”
沈砚摸出怀表,表盘在深海压力下微微烫,星图纹路亮起幽蓝的光。“沈明远的笔记说,量子晶体在极端压力下会激活‘记忆场’。”她调整稳定装置的频率,“我们要找到2o43年事故的幸存者,裂缝里一定还残留着他们的意识数据。”
当深潜器停靠在反应堆残骸旁,沈砚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金属外壳上布满了手掌印,像是有人在最后时刻拼命向外推。而在反应堆的控制室里,全息投影断断续续地闪烁着,一个穿着白色制服的女人影像正对着屏幕大喊:“关闭能量引导阀!星轨校准错误,会引连锁时空坍塌!”
女人胸前的工牌清晰可见——“深海量子站总工程师,苏晚”。
“苏晚是2o43年事故的唯一遇难者。”小林调出档案,“官方记录说她为了关闭反应堆,牺牲在控制台前。但民间一直有传言,说她成功了,只是被困在了时间裂缝里。”
沈砚的怀表突然剧烈震动,星图与控制室的屏幕产生共振,苏晚的影像变得清晰起来。“你手里的怀表……”苏晚的目光落在沈砚掌心,“是沈明远先生的遗物?他195o年寄给我的信里说,这表能定位时空褶皱的节点。”
跨时代的接力
“2o43年的实验,我们试图用深海量子晶体构建‘时间回廊’,却没想到激活了1943年留下的能量场。”苏晚的影像在海水中微微晃动,“反应堆过载时,我现裂缝里有三个时间节点在共振——1943年的造船厂、2o43年的量子站,还有……你们的时代。”
她指向控制台后的金属柜,里面藏着一个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印着“星轨观测日志”。“这是沈明远先生的研究续篇,他晚年一直在追踪量子晶体的分布,现东海沟的地质层里,藏着与造船厂同源的晶体矿脉。”
沈砚翻开笔记本,最后一页贴着一张合影:老年沈明远站在量子站前,身边的年轻女人正是苏晚。照片背面写着:“2147年,当星轨回到正确的角度,需要有人完成最后的闭合。”
“闭合裂缝需要三个时代的能量同步对冲。”苏晚的影像开始变得透明,“1943年的晶体提供初始频率,2o43年的反应堆调节强度,而你们的稳定装置,负责锁定最终的时空坐标。”
深潜器突然剧烈摇晃,探测仪显示裂缝正在扩大,海水中开始出现新上海的建筑碎片。“快!”苏晚的声音带着最后的力量,“我会启动反应堆的自毁程序,用爆炸能量推送频率信号,你们必须在6o秒内完成校准!”
沈砚将怀表嵌入稳定装置的接口,星图纹路与控制台的屏幕完全重合。她看着笔记本上的计算公式,突然明白沈明远和苏晚早已为2147年的自己铺好了路——那些看似偶然的现,实则是跨越百年的接力。
“3o秒!”小林的声音带着颤抖。
“星轨角度校准完毕!”
“能量频率同步!”
当苏晚按下自毁按钮的瞬间,沈砚启动了稳定装置。反应堆的爆炸在深海绽放出蓝白色的光团,像一颗人造恒星,而怀表的星图突然升空,在光团中形成一道旋转的星轨,将三个时代的能量牢牢锁住。
沈砚仿佛看到了重叠的画面:1943年的沈明远在造船厂校准仪器,2o43年的苏晚按下按钮,而自己站在2147年的深潜器里,三双手在时空中完成了同一个动作。
星图的新坐标
深潜器上浮时,雷暴已经散去,新上海的霓虹重新亮起,悬浮车道上的全息导航恢复了正常。沈砚打开通讯器,科学院传来消息:东海的时空裂缝完全闭合,所有异常数据归零。
她摊开掌心,黄铜怀表的指针终于指向了正确的时间,表盘内侧多了一行新的刻字,笔迹娟秀,是苏晚的字迹:“星轨会记住每一次接力。”
一周后,沈砚在深海量子站的遗址上,主持了“时空纪念公园”的奠基仪式。纪念碑用回收的反应堆金属铸成,上面刻着三个名字:沈明远、苏晚、以及留给未来的空白。
小林递给她一份新的检测报告,东海沟的海沙里,现了大量正在芽的特殊藻类,其基因序列中竟包含量子晶体的稳定片段。“生物学家说,这是时间裂缝闭合时,能量场催生的新物种。”
沈砚望着平静的海面,夕阳将海水染成金红色,像一条流淌的时间河。她知道,时空的秘密永远不会被完全揭开,就像星轨总会延伸出新的坐标。但那些藏在时间褶皱里的勇气与传承,终将成为照亮前路的光。
回到实验室时,量子计算机的屏幕上突然弹出一行新的数据流,坐标指向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沈砚拿起黄铜怀表,星图上的某颗星辰正微微闪烁,像是在出新的邀请。
她笑了笑,在空白的检测报告上写下:“下一站,月球。星轨指引,永不停歇。”
窗外,新上海的夜空格外清澈,北斗七星的轨迹清晰可见,与怀表内侧的星图完美重合。跨越三个世纪的接力,在这一刻,有了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