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亦常出列趋前,浓眉深锁,大眼圆睁,齐开阳暗道要糟,急得直挠头。
自家兄弟的脾性再清楚不过,阴素凝祸国妖后之名,卓亦常出山必有所耳闻。
如今在金銮殿前亲眼目睹赤裸裸的后宫干政,可万万不要书呆子脾气发作,闹出什么祸端来。
齐开阳连向卓亦常使眼色,可卓亦常此时聚精会神,浑然不觉。
“陛下有旨,兵书尚书出题考校。”
齐开阳暗松了口气,阴素凝着实聪慧。今日不得不从珠帘后走向台前,一切行径得法,果然卓亦常面色稍缓。
兵部尚书出班,命人抬出西北边陲图,道:“蛮赵屡犯西陲,征战连年,百姓缺粮少食,朝中负担沉重。若命尔戍边五年,当以何策镇守?”
卓亦常朗声道:“我大宋西陲河流纵横,土肥草丰,学生有三策。其一,退守阴山隘口,设坚关,多置弓弩,以车阵之法固守阴山,叫蛮赵不得越阴山半步。其二,阴山之内土地平整,以屯田之法,戍卒七分屯耕三分戍卫,所产粮秣半数归军半数济民,可解朝中粮秣短缺燃眉之急。其三,蛮赵难过阴山,可设易市于北境,以茶盐易良马,使边商与牧民共利。如此……”
“大胆!”兵部侍郎出列怒斥道:“大宋国土,寸土不让,岂可拱手以献敌国耶?”
“学生尚未说完。”卓亦常面不改色,道:“如此不出五年,边境自足,兵强马壮。麾军阴山以西,收复失地,进可兵锋直指赵都,退可稳固阴山,徐图进取。”
言罢,卓亦常乞纸笔绘制阴山屯防图,图中标注修造的引水通渠十二条,烽火台七十余座由兵部过目,看得一些老兵官都微微颔首。
这一答,既有治国安民之策,又有军兵韬略,果然文武双全。
好兄弟大出风头,齐开阳与有荣焉,恰逢阴素凝不着痕迹地偷看过来,两人目光一对,皆有欣喜之色。
百官嗡嗡议论间,户部又依旨出列问道:“近年天连降豪雨,河流湍急,漕运耗费连年增长,尔作何应对?”
卓亦常略思索一番,道:“学生有两点谏言。其一,当今漕运皆为长运,河流平缓时,漕渠水面平静,长运有助于稳定漕工纤夫。但近年豪雨不断,河流湍急,学生以为,当改长运为分运。沿途多设中转粮仓,于粮仓当地雇佣漕工纤夫,效仿驿站传书之法,可大量节省人力物力。其二,学生以为,天降豪雨,河流泥沙冲入漕渠,河床抬高,不仅有溃堤之险,亦阻水流运行,当以疏浚漕渠为先。”
这一答,阴素凝挑了挑眉毛,的确是思虑周全,面面俱到。
她向大太监点了点头,卓亦常退回列席中。
其余学子逐一接受考验,但都不如卓亦常惊艳。
阴素凝眼珠子一转,道:“陛下,今年大恩科,臣妾想看看武进士的武艺。”
原本至此当先亲点文进士排名,皇后既然有言,皇帝心不在焉,只点头同意。
百官正欲随同皇帝移驾演武场,皇帝一拂衣袖道:“就在这里演吧。”
百官大惊,禁宫之内,金銮殿前,岂有动刀兵之理?
但皇帝近年来荒唐惯了,百官不敢出声。
齐开阳见阶下卓亦常浓眉倒竖地出列,忙两步抢上,朝义弟一摆手,跪拜皇帝道:“陛下,臣请为校场护持。”
“齐中郎将勇武恪责,正胜任其职。”阴素凝同样看在眼里,心中暗道:这个义弟年岁不大,脾气倒不小。儒门出身?修习【浩然正气】的?
“准。”
不仅是第一次跪拜皇帝,还是第一次当面听皇帝自己下旨……齐开阳不敢怠慢,来不及心中责骂,下了阶一个颜色,自有右千牛卫去准备校场演武之物。
他来到卓亦常身旁低声道:“臭小子,不管你今天有多少疑团都先忍着!莫忘了卓大娘的心愿。”
卓亦常板着脸,闻言才低头按捺下心中澎湃。兄弟俩有千言万语,齐开阳见他终于平心静气,这才安心了些。
不一时校场布置完毕,其间皇帝催促两回,右千牛卫们来回奔跑得满头大汗。正欲演武,忽然空中雷声大作,片刻间豪雨倾盆。
校场设移动靶十五只,武进士们轮流上场。
卓亦常身为武科第一,压轴出场。
武进士们并无水货之嫌,虽在豪雨之下,视线大受干扰,且箭枝射出后被雨点打偏,但并无一人一箭脱靶。
但见卓亦常持三石强弓,戴一壶箭枝。
箭发如连珠!
箭枝在豪雨中激开雨幕,一根接一根穿透桐木盾。
待箭雨发完,四面桐木盾上的箭孔组成上兵伐谋四字。
掌声雷动!
齐开阳随后抽出佩刀掷去,道:“接刀!”
卓亦常应声飞身接过,刀光一展,刀身自左肩后翻卷而出,刀光如雪瀑倾泻,顿时将身边的雨点全数撞开。
起手就是一记技惊四座的【夜战八方】!
手腕翻转间挽起刀花,刀柄上的环佩叮当震如猛虎低吼,正是【猛虎跳涧】。
刀光如雪,刀锋将触地时忽作"青龙出水",刀尖上挑三寸,刀刃闪过的寒芒正映着雷光一闪,逼得人目不能及。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
卓亦常虽使单刀,足下步法时而如八步赶蝉矫夭灵动,时而如虎卧山林般沉稳。
一连三十余招,至收尾时一招回风拂柳,刀随身走,人似陀螺一般旋转,暴雨点滴不进。
待旋转停下,刀尖倒悬指天,刀锋颤如琴弦。
正是朝天一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