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好歹是个名人,你和那些人在一起会丢人的。”
张天泽不以为然地撇撇嘴,“我不认同。”
然后甩着马尾辫又跑出去找人玩去了。
和固执己见的人讲不通她才懒得说,依旧我行我素。
对此,张爱华只是旁观并不参与。
骨子里的东西不是靠教育就能纠正的。
她曾经试过,但失败了。
所以,她就放任不管了。
捧高踩低随他去吧,只要不踩法律法规的底线就行。
电视电影里演的伟大的母爱,她真做不来。
她做不到无底线的包容她看不惯的孩子。
所以,对宣传的伟大母爱只能致以崇高的敬意。
褚志国有小儿子后非常上心,什么都要给小儿子最好的,吃穿用度全都是国外名牌。
双语幼儿园刚时兴,他就给孩子报名了。
褚翰文知道后有些吃醋,褚志国看出来了但佯装不知。
即便如此褚翰文也没过多怨怼爸爸,他对父亲好似有种天然的共情力,对爸爸那些明显偏心的行为都能表示理解。
张爱华只想翻白眼。
不过她给俩孩子请了外语私教,对于孩子的教育,她从未有过松懈。
而且她也看出来了,褚翰文很崇尚西方的一切。
她倒是希望这个儿子将来离她远远的,出国最好不过了。
给他锻炼好本事,将来出去了不至于饿肚子。
而且像他这种性格的人,还是比较能混得开的。
张天泽不同,她对祖国有种深深的眷恋之情。
她不会离开祖国,只会深根于这片土地。
生于此,葬于此。
张爱华觉得这非常难能可贵。
在社会普遍认为西方达什么都好,国内落后啥都比不上西方的观点裹挟下,她还能坚持以祖国为荣,相信自己的国家。
不是为了博取好感,也不是虚假的伪装,而是自内心的热爱。
不愧是烈士遗孤。
拥有这种品行的人才是张爱华看重的接班人。
在褚翰文不愿跟着妈妈深入工厂而是和高干子弟待在一起时,张天泽就已经对厂区大大小小的机器、管理体系、运作模式、行业展史以及未来前景了如指掌了。
她愿意学,张爱华就乐意教。
和外国客人交流时,张天泽就陪伴左右认真聆听。
张爱华是真的把她当继承人在培养。
这让周围的人很不理解。
“一个丫头,就算培养好了又怎样?早晚要嫁人,是人家的人。这不白白替别人家培养骨干吗?”
张爱华知道很多人根本就不把女儿列为接班人的人选。
他们宁肯培养侄子也不愿教亲生女儿。
因为觉得女儿嫁人后就是婆家人了,是外人了,家产给女儿就等于拱手让给了别人家。
但张爱华偏不随大流,她自己是女性,逆流而上成为优秀企业家。
她从未放弃过自己,也就不会放弃女性这个性别。
儿子女儿,她一视同仁。
谁能力强谁就接班,以才干论,而非性别。
由于业绩突出,张爱华迎来了人生转折点。
一纸调令把她从服装厂调去了体制内。
她终于踏进了权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