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政全书》的作者叫徐光启,明朝崇祯年间的内阁次辅,官至礼部尚书,地位等同于副相。
徐光启可以是当时华夏少有的科学大才,在历法、数学、农学等方面多有建树,也涉足军火设计和制造。
《农政全书》是他一生所学的大半精华,可惜在世时候没能刊行,死后六年才由弟子陈子龙完成心愿。
而且这个陈子龙也很不错,满清入关后还跟随南明政权继续抵抗,最终以死殉节,可当国士之称。
这些都不是项靕的知识储备,他得翻手机查资料才能总结出几句,还是不那么完善的几句。
最早第一版的《农政全书》算不得孤本,但不论以金钱或历史来论,其价值都是不可否认的。
况且系统发下这些古典科学着作来,也不是让你拿着去卖钱的,肯定有其他用途。
项靕是生注定的学渣,对书籍一类的东西完全“见即困”,能坚持查点资料已经不错了。
换个页面看看活字部分,脑子果然清晰了很多,也许项家读书的分都给老爹老娘和闺女了吧。
活字部分有三套,一套是北宋宣和五年官造的泥活字,用的还是史上最废、最窝囊皇帝之一赵佶的瘦金体。
也不知道是这个货太自恋了,还是下面人太“用心”了,整出这么一套玩意儿来。
另外两套分别是明嘉靖年制的铜活字,和万历年制的紫檀木活字,后者明显是达官显贵的“雅玩”之物。
这部分还是得上网查,铜活字是明朝中期开始在江南一带流行的,木活字则是元朝农学家王祯首创。
古代玩铜活字规模最大的是清朝林春祺,有一套四十多万枚的铜字,耗资二十多万两白银。
玩得比较早也比较有名的,是明朝弘治年间的华燧,着名的藏书家,据买书差点买破产
这两位都是正经大玩家,手里有钱又有人,学识也相当了不起,而且都有自己的出版社。
系统发的这三套活字,都有四十多万枚的规模,除北宋那套官造泥活字外,其余两者均为民间制作。
历史上并不见记载和传,也不知道是什么人所造,但能玩得起这种级别物件的,想来也不是简单人物。
嘉靖年间造铜字肯定比三百年后的清晚期更困难得多,当时有这个能力的屈指可数。
项靕据此做了个大胆的推断,该不会是富可敌国又酷爱收藏的严阁老吧?
木活字比较难猜,明朝万历年间其实挺乱的,紫檀这种东西不一定哪谁就买得起。
但是能达到四十多万枚规模,头脑的不见得能玩转,也不一定有那个时间和雅兴。
能持续为这类玩意儿耗费精力、财力的,大概率只有张阁老或者那些贪婪的亲王了。
无论如何吧,几百年前的活字都是很有价值的,可带来的问题更大。
铜活字四十多万枚,重量达到了七十吨,近九个立方米,放什么地方才合适?
连泥活字和木活字,也分别有大约十二吨和十四吨,数量之庞大呀。
项靕的感觉就一个字——头疼,止不住地头疼,为现在,更为将来。
以前听收藏收到没地方安顿,总觉得就是个夸比较张的形容。
现在看来还真有这么回事,黄金的问题还没解决呢,更大的家伙事儿又来了。
起黄金,就更让人头疼,项靕都在考虑,自己是不是该买把镐头去挖洞。
系统给出土澳今年的产金量是330吨,百分之三就是9。9吨。
现在手里的黄金能超过多少个国家的储备,他都没心思去查了,先能安顿了再吧。
前几一次性订了五十只保险柜,瞬间就又觉得不是那么够用了,造孽呀。
唯一能让他苦中有乐的就是狗系统了,竟然玩上了暗戳戳的讽刺。
今的星标备注中,专门加了一句:本系统出品之金条均为单独铸造,本批次并非西澳珀斯铸币厂之劣质产品。
呵呵,本以为土澳只是恶心人,哪成想连系统都被恶心到忍不住吐槽了。
可项靕却有一种预感,在未来的某,会有比珀斯造币厂更让人恶心的单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