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莞尔,想集结重兵,来打我们。那我们就釜底抽薪,把他准备用来打我们的家伙,给他一把火,烧个干干净净!”
“这场行动,我命名为——‘关东军攻略’。”
“这不是一次决战,而是一次,我们独立旅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最长途奔袭的、也是最致命的……‘斩’行动!”
一个比“斩”阿部规秀,还要大胆百倍的、足以改变整个华北战局的宏大计划,在张合的口中,清晰地,成型了。
指挥部里,所有人都被这个计划的宏伟和疯狂,给彻底震撼了。
“关东军攻略”计划,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独立旅的高层指挥部里,激起了剧烈的波澜。
这是一个出了所有人想象边界的计划。它所蕴含的风险,足以让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指挥官望而却步。但它所指向的那个辉煌的战果,又像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每一个渴望胜利的灵魂。
最终,在张合那不容置疑的决心和缜密入微的推演之下,计划被全票通过。
整个根据地,这台已经高效运转了许久的战争机器,开始为了这个终极目标,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极限的动员。
然而,这场战争的第一个战场,并不在炮火连天的前线,而是在那些看不见硝烟的、无声的领域——情报与后勤。
赵刚的敌工部,承担起了最艰巨的情报搜集任务。
“白狼山”要塞,是关东军的最高机密。它的具体位置、内部结构、防御部署,都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
“我们安插在满洲的‘白蚁’,大部分都在外围城市。要塞本身,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在一次秘密会议上,赵刚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我们只知道,它大概在热河与辽西交界的一片广阔山区里。但具体是哪座山,哪个山谷,我们一无所知。”
“大海捞针,也要把它捞出来。”张合的声音很平静,“关东军要动总攻,必然会向白狼山,调集和转运物资。车队、火车,总会留下痕迹。命令我们所有的情报人员,暂时放弃其他任务,全部动员起来,就给我盯住关东军的后勤线!”
“我要你们,像一群耐心的狼,跟着他们的运输队,给我找到他们的老巢在哪里!”
一场规模空前的、围绕着后勤线的追踪与反追踪,在白山黑水间,悄然展开。
敌工部的特工们,伪装成货郎、猎人、铁路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像钉子一样,楔入了关东军的运输网络。他们用最原始的办法,记录下每一列军用火车的车厢数量,每一个车队驶向的方向。
情报,如同一条条涓涓细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太原。
在指挥部的沙盘上,赵刚用红色的细线,将这些零散的情报,一点点地串联起来。
渐渐地,一个位于热河赤峰以北、被群山环抱的巨大山谷,成为了所有后勤运输线的最终指向。
目标区域,被锁定。
紧接着,是更加危险的、近距离的抵近侦察。
“幽灵”狙击手部队的副队长“鹰眼”,亲自率领一支三人侦察小组,化装成进山采药的药农,潜入了那片被关东军划为“军事禁区”的深山。
他们在山林里,潜伏了半个月。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喝雪水。他们像幽灵一样,躲过了日军一道又一道的巡逻线和暗哨。
终于,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们在一个隐蔽的山峰上,用高倍望远镜,看到了那个让他们终身难忘的景象。
山谷的深处,灯火通明,宛如一座地下的城市。无数的仓库,星罗棋布。巨大的油罐,如同史前巨兽般矗立。铁轨,如同蜘蛛网,遍布整个山谷。无数的坦克和卡车,在其中穿梭不息。
这里,就是关东军的“心脏”。
“鹰眼”小组,用他们的生命,绘制出了一份详尽的、精确到每一个仓库、每一个火力点的要塞布防图。
情报的难题,解决了。
而另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了后勤部长李云龙的面前。
“凤凰”特战旅,要长途奔袭上千里,深入敌后。如何解决他们的补给问题?
“旅长,这可不是在咱们自己家门口打仗。”李云龙愁得头都快白了,“上千人的部队,光是每天消耗的弹药和食物,就是个天文数字。总不能让他们,背着半个月的干粮去打仗吧?那还打个屁的仗,直接累死了。”
“当然不能。”张合笑了笑,在地图上,从太行山到白狼山之间,画出了一条曲折的、几乎完全避开了所有大中城市的行军路线。
然后,他在这条路线上,点下了五个不起眼的红点。
“老李,还记得咱们的‘贸易总公司’吗?”
李云1ong眼睛一亮,瞬间明白了什么。
“你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