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迈着完全一致的步伐,如同移动的城墙,向前推进。
“向右——看!”
军官一声令下,所有士兵齐刷刷侧头,目光投向点将台上的皇帝,行持枪礼。
动作整齐得令人窒息。
横看,竖看,斜看,皆成直线。
只有长期严酷的队列训练,才能达到如此效果。这锻炼的不仅是纪律,更是绝对的协同能力。
“第二项!长枪突刺!”
方阵停住,随着口令,长枪如林般猛然前突!
“杀!”
怒吼声震天动地,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
枪尖闪烁着致命的寒光,每一次突刺都凝聚着全身的力量。
“第三项!火铳齐射!”
一营手持新式鸟铳(虽然还是火绳枪,但工艺和质量已远工部制品)的士兵迅上前,列成三排。
“装填!”
“瞄准!”
“放!”
砰!砰!砰!
硝烟弥漫,铳声虽不算完全齐整,但比旧式官军的稀拉枪声已强出太多。
远处的木靶被打得碎屑纷飞。
崇祯微微颔。
虽然距离他理想中的燧枪齐射还有差距,但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个水平,已属不易。
“第四项!骑兵冲击!”
侧翼,曹变蛟率领的五百骑兵动了。
他们如同红色的铁流(骑兵着赤甲),马蹄敲打着冻土,出沉闷的雷鸣。
从缓到冲刺,阵型始终保持严密。
在接近模拟敌阵的草人区时,前排骑兵猛地投出短矛,后排则挥舞马刀,如同旋风般掠过,将剩余的“敌人”砍得七零八落。
冲击力、度、配合,都可圈可点。
“第五项!小队战术协同!”
最后,由各兵种混合编成的数个百人队,演示了基础的攻防转换、迂回包抄、步骑协同等战术动作。
虽然略显稚嫩,但已经有了现代战术的雏形。
演武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
整个过程,除了口令声、脚步声、兵刃破风声和火铳射击声,再无任何杂音。
这支军队,已经初步褪去了旧式明军的散漫,拥有了近代军队的纪律和风貌。
演武结束。
五千将士再次肃立,等待着皇帝的最终评判。
点将台上,崇祯沉默了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