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经过几轮修改和完善,一份名为《清河村“巧手”妇女互助小组章程(试行)》的文稿终于定稿。苏晚将其工整地誊抄了好几份,一份留在“晚衍”,一份交给王婶负责的互助小组,一份送到了公社妇联林杏干事那里。
林杏看到章程后,大为惊喜,连声称赞苏晚想得周到,表示要将这份章程作为典型材料上报县里。
就在苏晚忙于互助小组章程之时,陆衍的生态养殖也迎来了新的进展。第一批肉鸡成功出栏并获得市场认可后,他并没有急于扩大规模,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鸡蛋的品质提升。
他发现,果园里散养的鸡,虽然活力足,抗病强,但产蛋率不如集中笼养的。而完全笼养,又违背了他“生态”的初衷。如何平衡?
这天,他从县里科技站回来,带回了几个设计新颖的“立体鸡窝”图纸和几包据说能提高产蛋率的特殊草种。
“这是。。。。。。”苏晚看着那些图纸,有些好奇。那鸡窝像是多层的小阁楼,每一层都有独立的栖架、食槽和产蛋箱,节省空间,又保证了每只鸡的活动范围。
“试试看。”陆衍将图纸铺在院里的石磨上,解释道,“分层饲养,密度可控。下面两层养产蛋鸡,保证光照和营养;顶层养青年鸡,活动空间大。果园还是它们的活动场,白天放出去,晚上引回窝。”
他又指了指那几包草种:“紫花苜蓿和黑麦草,营养高,鸡吃了对产蛋好。种在果园空地上,不占地。”
苏晚看着他专注解说的侧脸,心中感慨。他总是这样,不声不响,却总能找到最务实、最有效的办法。这种将传统经验与新技术结合的思路,正是“晚衍”和养殖场能不断前进的关键。
说干就干。陆衍找来王叔等人帮忙,利用农闲时间,砍竹伐木,按照图纸开始搭建立体鸡窝。苏晚偶尔得空,也会去搭把手,递个工具,送碗水。
村里人见陆衍又鼓捣出新花样,都跑来围观。看到那结构精巧、层层叠起的鸡窝,无不啧啧称奇。
“衍子这脑子,就是活络!”
“这鸡住得比人都讲究了!”
“看来这鸡蛋以后得更金贵喽!”
刘老歪也混在人群里,伸着脖子看,眼神复杂。自打上次大棚事件后,他消停了不少,虽然偶尔还是偷奸耍滑,但再不敢明着找“晚衍”的麻烦。此刻看着陆衍带着人热火朝天地干,他嘴唇动了动,最终什么也没说,缩着脖子走了。
立体鸡窝的工程进行到一半时,公社那边传来了消息——县里对苏晚起草的那份互助小组章程高度重视,认为其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决定在清河村召开一个现场交流会,邀请各公社妇联干部和有意愿的妇女代表前来观摩学习。
消息传到“晚衍”,众人都很兴奋。这意味着,清河村和“晚衍”的模式,真正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