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苏晚与陆衍对视一眼,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谨慎。天上不会掉馅饼。
“感谢宋主任和林干事的看重,”苏晚斟酌着开口,“不知道县里对我们‘晚衍’。。。。。。具体有什么样的期望和要求?”
宋主任呵呵一笑:“要求嘛,当然也是有的。既然成了典型,就要起到示范作用。比如,生产规模要上去,雇工数量要增加,年产值要达到一定标准。。。。。。我们会派专人指导,帮助你们规范化、标准化。当然,相应的,你们的经营数据、账目,也需要更加透明,便于我们统计和宣传。”
他话语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规划意味。仿佛“晚衍”不再仅仅是苏晚和陆衍的“晚衍”,而是成了县里棋盘上的一颗棋子,需要按照既定的路线前进。
陆衍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他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切入话题核心:“宋主任,如果接受了扶持,‘晚衍’的设计、定价、接哪些订单,还是我们自己说了算吗?”
宋主任愣了一下,随即笑道:“陆衍同志多虑了。大的方向肯定还是你们自己把握,但既然是典型,总要符合整体的规划和发展需要嘛。比如,可能要优先完成县里指派的某些生产任务,或者在产品风格上,适当向主流靠拢。。。。。。”
话说得委婉,意思却明白——一旦戴上这顶“典型”的帽子,自主权难免受限。
苏晚的心沉了下去。她想起丽华师傅私下跟她抱怨过,有些被树为典型的作坊,为了完成上面下达的指标,不得不放弃利润高但量小的精品订单,转而大量生产粗制滥造的“标准货”,最后口碑做塌了,反而难以为继。
“晚衍”的根,在于苏晚精益求精的手艺和独特的设计,在于那份带着温度与灵气的“定制感”。若为了规模和指标,变成流水线式的生产,那还是“晚衍”吗?
送走宋主任和林杏,小院里的气氛有些凝滞。
“你怎么看?”苏晚看向陆衍。
“枷锁。”陆衍言简意赅,眼神锐利,“看似是扶持,实则是框住了手脚。”
苏晚叹了口气:“可若是拒绝,会不会得罪县里?以后办事恐怕。。。。。。”
“脚踏实地,不靠虚名。”陆衍语气坚定,“‘晚衍’能立住,靠的是手艺和信誉,不是谁的扶持。”
他的态度给了苏晚底气。是啊,他们一步步走来,何曾依靠过额外的恩赐?最艰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如今根基已稳,反而要为了虚名放弃根本吗?
然而,拒绝“好意”并非易事。没过两天,风声便在村里悄悄传开,说什么苏晚和陆衍眼界高,连县里的扶持都看不上,怕是以后要单干,不带乡亲们玩了。甚至有人跑到王婶那里探口风,问“晚衍”是不是要搬去镇上了。
流言蜚语,有时比真刀真枪更让人心烦意乱。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