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会儿的奇人异士,我小时候听爷爷说过不少。
比如民国初年,顺天府通州宁河县,就有那么一位奇人,是个挑码头的苦力,人称“扁担张”。
宁河县就是现在的天津汉沽,自古以来便是水陆两系的码头,漕运行商的要道。
这么个四通八达的地界,往来商船自然少不了,一天大船数十艘,小船上百条。
船只想要顺利进港,就必须使银子、找关系。如果没个通融的话,单靠排队进港,排个三天五天是常有的事,等个十天半个月,也不是没生过。
一般的货物,耗上一阵也没什么,顶多耽误几天,也死不了人。
怕只怕船上拉的是瓜果蔬菜,牛羊生肉,三天不进港卸货,就他妈臭了。
进港卸货的话,也得找那种力气大、卸货快的苦力。
正常人挑码头,一趟二百多斤就已经是极限,厉害点的三四百斤,挑上整整一天,还得花半吊钱买几贴膏药贴在腰眼儿上,不然人也受不了。
先前说的那个扁担张,这人可厉害。
他一趟能挑多少货,谁也说不准,只知道他从来不用竹扁担,也不用木扁担。
要问这是图个什么劲儿?
人家是嫌那些扁担韧性不够,扛个千八百斤的货就容易崩断。
他特意去铁匠铺子打了一柄八十斤的水磨禅杖,横在肩上当成扁担。
扁担张个子高,体格壮,不但一次挑的多,而且脚程还快。
刚挑完一船的货,都不用歇气儿,马上就能挑第二船,一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剩下的时间都在港口卸货。
起初还不乏看热闹的人,说扁担张是个傻小子,仗着年轻力壮就往死里干,不出三年,准给自己累死。
殊不知,看热闹嚼舌根的人都他妈老死了,扁担张还在没日没夜的挑码头。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扁担张闷声不吭,一挑就是二十年。
旁人再看扁担张,已经没人说他是傻小子,反而纷纷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个纯爷们。
扁担张听了夸赞,只是挠头笑笑,依旧埋头做着苦力。
时间到了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全面抗日战争正式打响。
天津作为九国租借,虽然免受战火洗礼,但是老百姓同仇敌忾,都想为抗日出一份力。
扁担张也一样。
他四处打听捐款渠道,一次就捐了全部家当,后来又听说前线弹药不足,有的部队甚至要三个人共用一条枪,战士们经常打着打着子弹就没了,只能让日本鬼子当成活靶子。
扁担张听到此处,不由捶胸顿足。
他没上过学,不懂什么是弹药,什么是装备,只知道铜铁融了就能铸造武器,有了武器就能打鬼子。
可是哪里能搞到铜铁呢?
扁担张思来想去,盯上了当地的龙王庙。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港口靠着港,为求风调雨顺,供的自然是龙王。
庙里有一座铜铸的龙王金身,高约九米,实心一坨,估摸着少说也能有上万斤。
如果把这尊龙王金身融了,那能造出多少把武器啊?
想到此处,扁担张再也按捺不住。
一日夜里,他偷偷溜进龙王庙,见左右无人,先是对着龙王金身拜了三拜,口中喃喃道:“国难当头,全民抗日,我扁担张粗人一个,没有文化,空有一身蛮力,想不出别的法子。今日借龙王爷法身一用,只求报效家国,如有得罪,还请降罚我一人,九死无悔……”
说罢“咚咚咚”又磕了三个响头,然后一咬牙一跺脚,浑身筋骨爆出万钧力道,硬生生的把九米多高的龙王金身扛在肩头,直奔天津城东,贾家沽而去。
要问扁担张肩扛龙王,为何非得去贾家沽?
原来那地方不是别个,而是清同治年间的军械造办处。初名“军火机器总局”,后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易名“天津机器制造局”。
物是人非,起初造办的人早已不在,唯有制造局还延续至今。
且说扁担张一路疾走,磨破了脚底,硌碎了肩胛,整整走了一夜,终于来到了贾家沽制造局。
早起遛弯的人不知缘由,看到扁担张扛着龙王,还以为他接了个大活,调侃他这趟一定能赚不少。
扁担张不语,兀自敲开制造局的大门。
殊不知叫出来里面管事的一问,才知道自己走错了地方。
原来天津机器制造局又分东局和西局。
东局贾家沽,主要生产的是火药、子弹,兼造步枪和水雷,根本没有大型的熔炼设备。
想要熔了这尊龙王金身,必须要去西局。
而这西局,坐落在城南海光寺,想要去的话,还要折返回去,重走一遭。
扁担张此时已经耗尽心血,额间流出的都是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