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林母来了兴致,“都看些什么?”
“最近在看《清稗类钞》。”
林母眼睛一亮:“这书可不好找。雪音她外公在世时,最爱收集这类笔记小说。”
这时,林雪音的弟弟林建军从外面跑进来,满头大汗。
看见何雨柱,他愣了一下,规规矩矩地喊了声“何大哥”。
午饭很丰盛,四菜一汤。
林母亲自下厨做的红烧肉,色泽红亮,香气扑鼻。
“听说何同志是四合院长大的?”林母一边布菜一边问。
“是,住南锣鼓巷那边。”
林父抿了口酒:“四合院好,接地气。”
何雨柱尝了口红烧肉,火候恰到好处:“伯母手艺真好。”
林母笑道:“这是苏州做法,要加黄酒的。听说她静阿姨是南方人?”
“祖籍无锡。”这里说的是何雨柱的继母,并非冒犯,题中应有之义,非常考验人情世故。
“难怪。”林母点头,“看你吃饭的样子,就像南方人,斯文。”
其实何雨柱原身是南方人,并非静姨的耳濡目染。
林建军扒着饭,突然插嘴:“何大哥,你会修自行车吗?我的车链子老是掉。”
何雨柱笑笑:“待会儿我帮你看看。”
饭后,何雨柱果然帮林建军修好了自行车。林父在一旁看着,频频点头。
“没想到你还有这手艺。”
“就一点小问题,很容易的。”
林母收拾完碗筷,也过来坐下:“何同志,听说你还会外语?”
“工作需要,学过一些。”
林父感慨道:“现在国家建设正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既要懂技术,又要通外语。”
夕阳西斜时,何雨柱起身告辞。林母包了一包自制的桂花糕让他带上。
“有空常来。”林父送他到门口,“下次咱们再聊聊轧钢技术。”
林雪音送他出胡同。
走到胡同口,她轻声说:“我爸妈好像挺喜欢你的。”
何雨柱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纸包:“前些天在琉璃厂看到的,觉得适合你。”
林雪音打开纸包,是枚青田石的书签,上面刻着“读书得趣”四个小字。
“谢谢。”她抿嘴一笑,脸颊又红了。
回到四合院,何雨水正在院里洗衣服。
“哥,怎么样?”她挤挤眼睛。
何雨柱把桂花糕递给她:“挺好的。”
何雨柱走进自己屋里,在书桌前坐下。桌上那本《清稗类钞》还摊开着,他随手翻了一页,却是看不进去。
在当前年代,如果第一次会面过关,那么,婚事即将驶进快车道了!
第一次登门后,何雨柱又往林家去了几次。
第二次去时带了一刀宣纸,是林父喜欢的。
第三次拎了条活鱼,林母留他吃了晚饭。
渐渐熟了,林建军见了他就缠着问东问西,连巷口的邻居都认得他了。
这天何雨柱提了盒点心刚进院,就听见林母在屋里说:“这孩子实在,比那些光会说的强。”
林父应道:“是个过日子的人。”
林雪音从厨房出来,手里端着刚切好的西瓜,听见父母的话,低头笑了。
何雨柱站在海棠树下,看着这一家子。
夕阳把树影拉得老长,他心里忽然就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