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见小姑子难得像从前一样与她撒娇,便笑着捏了下她的脸,道。
“放心吧,遇到事尽管来问大嫂,大嫂定随时给你解惑。”潘氏对此很是乐意。
潘太师没有通房小妾,一生只有一位正妻,膝下两儿一女自小也都是他亲自教养。
就是朝堂上那些事,潘太师也时常回家同妻儿们说,甚至会以此作为参考教导孩子们为人处世以及为官的道理。
潘氏跟家人感情是极好的,也正因为如此,她当初才会坚持不和离,因为她知道只要她不合理,父兄一定会为她奔走挽救的。
虽然这样对娘家人有些残忍,可潘太师一生清贵,潘氏作为他唯一的女儿,若是做出临阵脱逃和离归家这样忘恩负义的事情来,潘氏觉得那也是一种对她父亲名声的玷污。
不过这些事情都过去了,如今朝家该受的罪罚已经受完,女帝又开了新令,未来会越来越好的。
“小妹,虽然女帝开恩科允女子也参加科考,但科举入仕不是儿戏,我今日来除了跟你确定消息真假之外,还想去书铺买些相关书籍以及笔墨纸砚。”潘氏说起这个满脸都是兴奋。
这种感觉已经很久未曾有过了,上一次,似乎还是跟相公成婚那日。
潘氏哪里敢想有朝一日,她也能如男子般上场科举,未来说不定还能谋个一官半职?
“大嫂放心,历年童生试的题目我已经搜罗好了,我还做了个应试计划。”
“不过笔墨纸砚这块嫂子你比较懂,一会儿我陪你去挑,就是永宁县可能没什么好东西。”
朝歌说着便把她之前拿给雷海看过的册子拿给潘氏看,雷海性格也是执拗的,非说没有确定交换之前,这册子还是还给朝歌的好。
朝歌无所谓如何,便又带回来了。
“应试计划?”潘氏头一次听说这个词,有些好奇的翻开册子查看。
结果,她越看越惊喜,越看越惊叹。
不过她还是给出了一些建议,道。
“大夏境内的县城几百个,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又有所不同,大部分地方的童生试都是由当地县令出题。”
“小妹你这收集的都是永宁县童生试的试题,可这新来的学官都是从盛京派出来的,且如今永宁县县令空缺,不知今年试题风格会不会大变样。”
“不过,我曾经闲来无事看过盛京的科考试题,左右不过是从那些名著里抽选题目,只要找出出处好好对答,想来通过不难。”
朝歌听完大嫂说的点点头,她当然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不过她也分析过了,童生试就那么点东西要考,八九不离十的。
在永宁县这么个人才凋零的地方,只要答得有理有据,过个童生是什么很艰难的事情吗?
这可不是朝歌说大话,实在是永宁县太穷,读书人太少,童生试又是每年都考,每年都能取一百人上榜,确实不是什么难事。
没看只知舞刀弄枪的雷霆都能考上童生吗?
童生不过是科举的敲门砖,从秀才开始才真正是艰难,因为童生只是局限在一个县城里的读书人,可秀才却是一整个州的童生一起争夺名额。
且越往后的举人,进士,那厮杀更加激烈了。
“以大嫂的文采,不管他们如何出题肯定都难不倒大嫂。”朝歌笑着拍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