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所有人纷纷露出渴望的神色,都听说了,沈庆之又要招人了。
“第一件事,是我请了一位管家,名叫刘基。”
“以后大事小情都不用找我,直接找刘基就好。”
沈庆之说完,刘基站起身,对着众人拱手行礼。
简单的自我介绍,算是相互认识了。
“第二件事,我在县城盘了一间商铺,需要招募四名伙计,一名厨娘。”沈庆之环视众人,“这次招募的门槛比较高,识字的懂算术的优先。有兴趣的可以找刘基报名。”
大多数的村民听闻,露出失望之色,这年头识字的百姓不是很多,唯独那些有经验的跃跃欲试,期待自己能通过招聘考核。
“最后一件事,我准备在灵山镇办学。除了私塾以外,还有成人夜校。”
沈庆之随即解释道,“私塾是孩子读书的地方,夜校是大人学习的地方。一切学杂费用都由镇里出钱,只需要把孩子送来就好。除了灵山镇,十里八村的孩子都可以来这里读书。”
生意越做越大,手底下人识字的却不多,找外人又不放心,只能培养镇里的人。一年半载,就能轻松上手。
“不光孩子能读书,我们也可以?”
工人和百姓们彻底沸腾了,武朝读书人的地位很高。
但读书却很费钱,拜师需要拜师礼不说,光文房四宝就是天文数字。
很多家庭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不能保证,就别提让孩子读书了。
如今镇里出钱办学校,村民们自然乐意。
这一瞬间,他们也终于明白,为啥灵山镇要搞一个里正署了。
古代没有乡镇级别的行政单位,沈庆之为了方便管理,就搞了一个里正署。
办公地点就在灵山镇最中心的位置,里面设有财政、土地、经管、民政、畜牧,以及文化教育六个小部门,每个部门的小领导都是当地德高望重、一呼百应的长者。
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直接找相关部门的领导解决,领导解决不了再找沈庆之解决。
长者们对此也十分乐意,每个月有固定的工钱不说,年底还有各项补贴,个个都是干劲儿十足。
“里长大人,学生读书我们是赞成的。可我们白头一大把,读书还有用吗?”
正所谓读书要趁早,成年人的记忆和行动能力较差,读书还是很吃力的,他们宁愿去地里刨土,也不想坐在凳子上读书识字。
“将来我们的生意只会越做越大,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
“你们要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学会最基本的算法,这样才能赚更多的钱。”
“将来你们做小组长、做副厂长、厂长、掌柜,不识字怎么能行呢?怎么记账、怎么工钱、怎么和商户签订买卖契约?”
沈庆之笑盈盈地看着众人,“我不想招募外人,用起来我不放心,因为他们和咱们不是一条心啊。”
百姓们恍然大悟,原来在沈庆之眼里,他们不是光有一把子力气的庄稼汉,他们也有做文化人的潜质。
“是呀是呀,不能把所有事情都压在子衿一个人身上,我们也要为里长大人分忧解难。”
“咱们确实也该学学写自己的名字,学学算术了。”
“别人总说咱们是泥腿子,总觉得比咱们高一等,那我们就让他们看看,泥腿子也有书可以读,泥腿子也会写自己的名字。”
“对对对,咱们都读夜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负里正大人对我们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