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晚,深夜。
陈寻,召来了那个他唯一可以信任的年轻仆役。
他,没有写信。
因为他知道,任何的文字,都可能成为致命的证据。
他只是将几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交给了那个仆役。
“听着,”他的声音,无比的,严肃,“这是一包,上等的武夷山茶叶。你将它亲自送到淳于越博士的府上。就说,是故人所赠。”
“这,是一卷早已绝版的、关于‘农桑’的古籍。你将它送给王博士。”
“还有这个,”他从怀中,取出一枚,小小的,由他亲手雕刻的木鸢,“你将它,送到城西大营之内,交给蒙恬将军的亲兵。”
“记住,”他死死地,盯着那仆役的眼睛,“做完这一切之后,你就立刻离开咸阳。永远不要再回来。”
那仆役,虽然不明白这一切的深意。
但他,从陈寻那前所未有的凝重中,读懂了,那份足以托付生死的信任。
他重重地叩,随即消失在了夜色之中。
……
第二日。
淳于越的府上。
这位固执的老儒生,收到了那包,来自于“故人”的茶叶。
他缓缓地打开。
一股浓郁的、只属于南方武夷山的、独特的岩茶香气,扑面而来。
他的身体,猛地一僵。
他想起了,数月之前,陈寻曾与他在长生殿内,有过一面之缘。
当时,陈寻,曾笑着对他说:“先生之风骨,如岩上之松。然,北地苦寒,松,亦可折。若逢凛冬将至,何不暂避于武夷山水之间?”
淳于越,看着手中那包茶叶,瞬间明白了,那句他当时只以为是玩笑的话,背后所隐藏的一线生机!
而另一边,王博士,也收到了那卷关于“农桑”的古籍。
他,好奇地展开。
却现,竹简的背面,用一种极其微小的字体刻着另一篇文章。
那,是道家的经典——《逍遥游》。
文章的结尾,有一行小小的批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王博士,呆呆地,看着这几行字。
他读懂了。
他在告诉自己。
天,要塌了。
快跑!
跑得,越远越好!
……
然而,命运的抉择,终究还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当晚,淳于越,在经历了一夜的痛苦挣扎之后。
最终,还是长叹一声,将那包茶叶扔进了火盆之中。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他喃喃自语,“国之将亡,臣岂可独活?”
而王博士,则在巨大的恐惧之下,连夜,带着家人,逃出了咸阳。
陈寻为他们都指明了一条路。
但,走向光明,还是,走向死亡。
终究,是他们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