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三日济安堂的神医便会来免费诊病;每日有专人负责烹煮干净的食物;孩子们由请来的落魄书生教他们认字算术;手脚灵便的妇人被组织起来做一些缝补、编织的活计,育慈所按件支付工钱,让她们能自食其力。
育慈所里的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充满了人情味和实实在在的帮助。
每当有人感激涕零地问起,负责管理的嬷嬷便会按照吩咐,温和地告知:“这都是公主殿下心系百姓,省下自己的用度,特意为大家伙安排的。殿下说,南城百姓受苦了,望大家都能好好过日子。”
一传十,十传百。
“如意公主真是活菩萨啊!”
“那该死的司徒凛毒死了我的儿子儿媳,就剩下我这孤家寡人,要不是公主殿下,我这把老骨头早就饿死了……”
“公主殿下不仅人聪明,心肠更是好啊。”
“育慈所还教念书,小老儿这辈子都想不到我家孙子能念书啊,真是叫我现在死了都值了。”
这些自肺腑的感激之声,从南城滋生,逐渐传入市井,又通过各种渠道,丝丝缕缕地渗入朝堂官员的耳中。
几位素来关注民生的清流御史,在私下考察南城重建情况时,“偶然”得知育慈所的存在,特意前去查看。
所见所闻,令他们感慨不已。
“想不到如意公主竟如此心怀百姓,实在是仁慈啊。”
“此举大善,比那些空谈仁政的奏折实在得多。”
“若皇室宗亲皆能如公主殿下般,实乃万民之福……”
他们的评价,虽未形成奏章,却在清流官员的小圈子里悄然流传。
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有人下意识地将如意公主与其他宗室子弟做对比,然后便是忍不住的摇头叹息。
差之远矣,差之远矣啊!
如意公主在宫中,依旧每日去御书房,沉稳地学习处理政务,对育慈所之事从不主动提及,仿佛那只是她随手为之的小事。
但皇帝和那些消息灵通的重臣们,看她的眼神,已然又添了几分不同的重量。
可若是真让女子主政……
皇帝表面上是在看奏折,实际上已经陷入犹豫不决中,这事实在是非同小可,一不留神便会留下千古骂名,他还得再想想,再想想啊!
如意仿佛不知道皇帝的纠结,只自顾自的在奏折上书写着自己的意见。
等皇帝回过神来,目光落在如意批阅的关于南方水患的奏折上,奏折本身是地方官员例行公事的灾情陈述和请求拨款,并无太多新意。
然而,如意公主在一旁的朱批,却让他瞳孔微缩。
批注并未停留在“着户部议赈”或“钦差勘察”这类套话上,而是清晰地列出了三条:
“一,即刻令周边未受灾州府,就近筹措粮草、药材、御寒之物,由驻军护送,火运往灾区,以解燃眉之急,不必等京中调拨,延误时机。二,严令灾区官员开仓放粮,稳定民心,若有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者,无论官商,立斩不赦。三,水退之后,恐有大疫。当立刻征调医者,预备防疫药材,并令百姓清理淤泥、掩埋牲畜尸体,清洁水源,所需银两可从当地税赋中先行支取,事后报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