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东王府,便是武昌城北连接忠孝门、汉阳门的主干道前街。
前街以南是武昌城内的名山蛇山,以西则是汉阳门附近,可俯瞰长江的名楼黄鹤楼。
武昌城内的抚署(东王府)、学政署(辅王府)、藩署(西王府)都在前街北侧。
彭刚在卫兵们的簇拥下一路向西,打算由汉阳门而出,前往渡口乘船回汉阳。
沿途除了西王府因主力未至,年幼的西王萧有和无力执掌西殿军政,暂管西殿军政的天王忙着在省城选秀,无暇顾及西殿,门前萧瑟可罗鸟雀之外。
其余的王府门前,都相当的热闹。
很多武昌城百姓,尤其是武昌城外的难民与贫民,纷纷踊跃报名加入各殿,被编入馆。
进入武昌城后,杨秀清为方便对武昌城的管理,实行了分馆制度。
所谓分馆,即是将城内居民剥离原来的家庭,集体居住、以方便统一管理。
其中最主要的是男女隔离,分设男馆、女馆。不论老幼、夫妇、父女、母子、兄妹,所有人均依性别各归其馆。
各馆以二十五人为一馆,由本馆两司马负责直接管理。
入馆之后,维系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资由圣库供给,账面上供给的物资是每日每人油一杯,稻谷三合。
目下太平军新占武汉三镇,物资前所未有的充裕,能够保证这些物资的足额放。
根据杨秀清的分馆令,各馆不但防夫妻私会,连父女、母子、兄弟姐妹都防,禁止私下接触。稚龄之男童女童,亦须与慈亲分别入馆生活。
太平军对家庭成员私会处置极严,一经现,直接斩以儆效尤。
分馆制度,本质上是男女别营令的细化延伸,试图将武昌城打造成一座大号的军营。
历史上太平军在所占领的城市,尤其是控制时间最长,统治最为稳固的天京城,实行的也是男女馆制度。
武昌城,不过是太平军对控制管理大城市的初次尝试。
“各殿都好生热闹。殿下,我们为何不在汉阳、汉口也行此制?”萧茂灵不解道。
汉阳、汉口两地的民众加起来不比武昌少多少。
北殿若在汉阳、汉口行分馆制度,能扩充不少人。
萧茂灵不明白为什么彭刚到了武汉三镇,招兵买马,吸纳新人的热情与力度大不如前。
在接纳了两万武昌外城的难民之外,便再无大动作。
“你若是一年都见不了你爹娘一次,你受的了吗?”彭刚一面骑着他的豹花骢缓缓前行,一面反问萧茂灵道。
“这如何能受的了?若是我爹娘有个病痛,都无人诉说照顾。”萧茂灵忙不迭摇晃着他的小脑袋,不假思索地说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连你自己都无法接受的制度,为什么要强加给汉阳、汉口的百姓呢?”彭刚正色道。
“兵贵精不贵多,不和咱们北殿一条心的人,让他们忍受骨肉分离之苦,将他们编入咱们北殿,反而是徒增负担,祸事一桩。”
彭刚不愿在汉阳、汉口实行分馆制度。
是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一来彭刚认为这套有兵无民的制度,完全脱离了实际生产力情况,在城市实行分馆制度不切实际。
二来大城市的市民不是优质兵源,并且武昌之后加入太平军的人以投机者居多,无论是战斗意志、能力还是忠诚度和广西湖南的老兄弟相比相去甚远。
历史上太平天国后期两位中流砥柱的陈玉成、李秀成就是最好的例子。
陈玉成的部将多为老广西,鲜有人叛降清廷。
李秀成部将派系较为繁杂,大体可以分为亲眷系、两广系、两湖系、豫皖系。
豫皖系长期游走于清廷、捻军、太平军之间,反复多变,自是不必多说。
郜永宽、汪安钧为的两湖系忠诚度亦是堪忧。
苏州之战,郜永宽、汪安钧便刺死了两广系的慕王谭绍光,献城向李鸿章投降。
大量招兵,还是去乡野之间招募淳朴憨厚的农民,或者去矿场上招收有团队协作意识,剽悍好斗的矿工比较合适。
训练起来,用起来都比较省事省心。
“殿下教训的是,是我太心急了。”萧茂灵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说道。
正说间,两人行至汉阳门外。
比之各殿牌面汇聚,秩序井然的武昌城内,城外的秩序要糟糕许多。
彭刚一行人甚至亲眼目睹到了十几名头裹红巾的太平军,在他眼皮子底下,娴熟地闯入贫民之家,行淫掠之事。
太平军的军纪素来很好,尤其是对贫民而言。
尽管太平军在进入所攻下的第一座府城苍梧之后,上层腐化堕落的度便一不可收拾。
可基层的广西老兄弟,乃至后来湘南加入太平军的新兄弟,纪律都还保持的不错。
这种事情,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太平军吃大户富户不假,可从来不会对贫户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