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朝贵并没有在大墟停留的意思,火急火燎率领前军地赶往桂林。
送别萧朝贵,彭刚回到大墟的巡检司小衙门,召集营以上的高级军官开会,布置下一阶段的作战任务。
大墟乃一个商墟,非久留之地。
都已经到桂林了,接下来往何处进军连讨论商议的必要都省了。
桂林府东西两侧皆山,大队人马的进军方向只有两条,一条是南下深入广西腹地,一条是北上经由湘桂走廊进入相对富裕,粮米较为充裕的湖南。
彭刚是从南边的柳州府、浔州府来的。
柳州府、浔州府能吃的粮食都已经被吃得差不多了,回去是不可能回去的,只有北上湖南就食,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这样子。
萧朝贵前军兵临桂林城下,正好为彭刚牵制住了桂林城的大几千守军。
清军主力云集省城桂林,灵川县城和兴安县城的防御十分空虚。
经过一番思量,彭刚决定乘着桂林府清军主力被前军牵制,不敢出城的机会攻打灵川县城、兴安县城,控制灵渠水道,继而打通湘桂走廊,由湘江上游顺流而下,进入湖南地界。
目下大墟有七个营零一个连。
分别是一营、三营、五营(艇营)、暂七营、暂八营、暂九营、暂十一营、劈山炮连。
好钢用在刀刃上。
这次彭刚点了一营、三营、五营、暂七营、暂十一营、劈山炮连北上攻打灵川、兴安二县。
只留下暂八营和暂九营守大墟,接应从永福县城来的其他左军营伍。
点兵完毕,准备好攻城所需的粮秣军需,彭刚带着四千大军或是乘坐船筏,或是沿漓江北岸(右岸)而行,浩浩荡荡往北面的灵川县而去。
桂林城位于漓江之左岸,彭刚途经桂林城的时候,桂林城上下已是炮声滚滚,厮杀声四起。
萧朝贵、林凤祥等人正在攻打桂林城。
不出彭刚所料,萧朝贵的奇袭之策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桂林城内的清军守军早有准备,前军并未以奇取胜,迅拿下桂林城当小天堂,反而自身伤亡不小。
萧朝贵闻知彭刚引兵沿漓江北上,以为彭刚要攻打省垣桂林和他争功,有些不高兴,亲自前来找彭刚,向彭刚施压。
见彭刚真的只是路过桂林,并无攻打桂林之意。
左军为躲避桂林城上的清军重炮炮火,还刻意绕行小东江北上,萧朝贵这才宽心,继续着手围攻桂林城。
现代灵川县城于1965年方迁至漓江西岸,距桂林市区仅十五公里的灵川镇(甘棠渡)。
灵川县自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迁治至三街(宋元时称凤凰圩),元、明、清、民四朝均延续此治所。
灵川县县城三街为漓江上游要冲,湘桂走廊南端枢纽。
太平军大军兵临省垣桂林城下,灵川县当地的绿营汛塘的汛塘兵和团练早已逃之夭夭。
彭刚率领左军抵达灵川县县城的当日,便一铳未拿下了灵川县城,甚至连攻城都没有进行。
灵川县县城几乎是敞开大门欢迎左军入城。
占领灵川县城,前方侦察兵侦知湘江源头处的兴安县情况和灵川县城差不多,近乎不设防。
彭刚留下暂十一营负责灵川县县城的防务和征粮工作,余部尽皆过灵渠,直抵兴安县城城下,再次兵不血刃拿下一座县城。
这两座县城,是彭刚起事以来打得最轻松的两座县城。
湘江之源位于兴安县海阳山,拿下兴安县,意味着彭刚的左军从珠江流域进入到了长江流域湘江支流的末梢。
湖南已然在望!
左军入湘之路上仅存最后一道障碍:全州城!
全州乃湘桂交界处广西境内最后一座州城。
只要拿下全州,湘桂走廊便将彻底打通,入湘之路,亦将畅通无阻!
彭刚进入湘江流域的第一件事便是买船。
彭刚是经由灵渠拿下的兴安县城。
眼下是旱季,灵渠之水极浅,未及膝盖,小船都要拉纤才能过灵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