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得攻打桂林的时候,周遭的清军突然出击往他背后捅上一刀子。
“这次打向荣,是我带兵还是你带兵?”罗大纲问道。
“这次我带。”彭刚说道。
“你留在永福县城坐镇,由你坐镇后方我放心。”
彭刚在雒容县城休息了一段时间,现在体力和精力都十分充沛。
而罗大纲刚刚打下永福县城不久,略显疲惫。
彭刚决定这次由罗大纲坐镇后方,他自己亲自统兵作战。
敲定此次出征的部队,讨论完军务,彭刚这才走出西花厅见了见神仙兄弟们为他挑选的凡间眷侣。
这二十四名女子的浑身上下,就连裙摆都没有什么泥污,显然是坐轿子来的。
二十四人女子年纪小的不过十四五岁,大的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面容白皙姣好。
她们原以为北王应当是年龄和天王、南王他们年龄相仿的大叔,不曾想传闻中的北王才二十岁上下,没比她们大多少。
亲眼看到北王不仅相貌周正,身材还十分高大魁梧,不禁对当北王妃有些期待。
“你们可曾读过书,可会识文断字?”彭刚望着这群初高中年纪的少女问道。
这些女子皮肤细腻白皙,即使是出身小门小户,家境应当都是比较好的。
“小女的父亲为小女聘有闺塾,小女自小熟读《女四书》、《闺范图说》。”
“小女上过族里的闺塾,识得些字。”
“小女略懂一些琴棋书画。”
闺塾即专门教授未出阁女子德、艺、文的私塾。
以家庭私塾的形式为主,一些重视族内女子教育的宗族也会开设宗族闺塾。
闺塾塾师多为失去性能力、德高望重的年老儒生、族中女家长或博学的女子。
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场所,其主要目的是教导女子为贤淑之人,以适应封建礼教,当个封建主义好主母、乖小妾。
清朝大户人家女子接受的教育模式便是这种性别隔离下的有限启蒙。
核心教育理念总结起来无非八个字:闺阁之学,德先于才。
闺塾塾师的佼佼者,名声最显的是苏州潘氏(乾隆朝状元潘世恩家族)聘请的女塾师归懋仪。
归懋仪专教潘家族女诗词,光是束脩就高达一百二十两,逢年过节送的礼物无算,待遇甚至过了大部分男塾师。
这二十四个少女都上过闺塾,看来神仙兄弟们在为彭刚挑选媳妇这件事情上还是很用心,知道彭刚喜欢识字的人。
当然,闺塾塾师也不止教三从四德、琴棋书画、烈女故事,具体教什么因族因时而异。
广州十三行的闺塾塾师甚至还聘请洋教师教授族中女子学习英语和法语,以便她们能看得懂洋货单、洋账本,帮衬生意。
“可有人学过算学?”彭刚继续问道。
苍梧虽为广西第一商关,但毕竟不是开埠城市,不直接做外贸生意。
彭刚不奢望这些苍梧大户人家的女子中有人会外语。
不过苍梧营商之风较盛,这些少女应当有经商家庭出身,学过一点算学的。
“小女学过算学。”
“小女也学过。”
有七个少女学过算学,情况还不错。
正问话间,苏三娘和彭敏驰马来到了永福县衙,于县衙前下马,将缰绳递给门口站岗的卫兵后,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面见彭刚。
“三娘见过北王殿下,不知北王殿下找三娘所为何事?”苏三娘朝彭刚行了礼,起身问道。
“三娘,阿妹,你们不是经常抱怨女营识字的人太少么?这些小姑娘都识字,你们且把她们带回女营,教授她们初级语文和初级数学,教得差不多了,来向我汇报。”彭刚对苏三娘和彭敏说道。
罗大纲听到彭刚要把杨秀清、洪秀全、冯云山为他挑选的北王妃送到女营,觉得有些不妥,上前提醒彭刚道:“北王殿下,这些人可都是天王、东王、南王他们为你选的王妃,送到女营,是不是有些不妥当?万一日后他们问责起来如何回复?”
“清妖未灭,何以家为?现在不是考虑儿女之事的时候。”彭刚对苏三娘说道,“三娘,阿妹带她们回女营,好生安置。”
尽管杨秀清有节制诸王的权力。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彭刚和杨秀清并不是上下级关系,更近似于合伙人关系。
要是他现在太平天国待的不痛快,脱离太平天国自立门庭,杨秀清他们也拿彭刚没辙。
一句话,在太平天国待得舒心就继续待,不舒心就直接走人。
彭刚用不着看杨秀清等人的脸色行事。
平乐府府城坐落于桂江与平乐河(恭城河)交汇处。
平乐城为桂林府、平乐府、梧州府三府之间最为重要的水运枢纽,控扼桂江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