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嫡明 > 第428章 什么伪朝已有一京五省盟(第2页)

第428章 什么伪朝已有一京五省盟(第2页)

“以后,一定会有居心叵测的人,为了一己之私,在你面前出言挑拨你和先生,说太傅是权臣,甚至蛊惑怂恿你铲除太傅亲掌大权,这种人…一定会出现的!”

朱常洛瞳孔一寒,“若非娘亲提醒,孩儿都没想到这一点。孩儿知道了,以后遇见这种人,孩儿一定会禀报先生。”

太后道:“不仅仅要禀报先生,还要暗自禀报,要不动声色,引蛇出洞,主动帮先生揪出那些人。让先生相信,你始终和他站在一起。等到你将来不当这个皇帝了,就是个身份然的白衣天子,要富贵有富贵,要自由有自由,不比什么亲王辅,都要尊贵自在的多?”

她深知宫中的残酷和黑暗,不想待在宫里,也想在宫外生活,自由自在的和儿孙享受天伦之乐,就像当年没有入宫之前,在父母膝下一样。

想到父母,太后就心中悲哀。这些年,郑氏为了打击自己,故意指使爪牙迫害自己的父母,以至于双亲早早撒手人寰,如今想孝敬都不得。

权位之争,真是太可怕了。

她不希望自己母子再次陷入权位之争,只想远离皇家的无情倾轧。

“洛儿,你如今是皇帝,你父皇再也奈何不得你。”太后很是解气的说道,“再也奈何不得娘。咱们以后啊,起码能过的像个人了。”

朱常洛笑道:“娘亲说的对。这南京宫里,要什么都有,先生对孩儿很是大方。孩儿想出宫也行,就是不能随便出城。不过先生说了,真想出城也不是不可以,比如清明、上巳节等节日,还是可以出去踏青祓禊的。虽然眼下当皇帝,不是太自由,但比在景阳宫时,却是一个天一个地。”

太后嫣然一笑,冷不丁问道:“洛儿已经十五了,明年就十六了,按规矩也要大婚了吧?”

朱常洛道:“此事先生今天还提到过。说孩儿明年就应该大婚,今年底,就要选定人家了。先生说,此事等娘亲到了南京,让娘亲来选。不过,孩儿如今只想看书,研究天文地理,却是不想这么早大婚。”

太后摇头道:“那可不行呢。天子大婚,天下都看着,这是礼仪,礼不可废啊。不然的话,百官和百姓会有所非议,不利于新朝稳定。先生让你明年大婚,也是这个意思,娶皇后可是大事。”

太后正说到这里,宁采薇选派的女官前来禀报道:“启禀太后,宁国公夫人,刚才递了牌子,请求三日后入宫给太后请安。请太后示下。”

“宁国公夫人?”太后一怔,随即明白了,“是摄政太傅的夫人啊,告诉夫人,三日后的上午、下午,夫人皆可入宫相见。”

“是!”女官领命退下。

太后对儿子笑道:“你师娘入宫见我,多半是为了你大婚之事。”

……

不说太后母子在宫中叙话,只说国公府的摄政太傅,此时正有些气恼。

刚才虎牙密报,之前给浙江、江西各地官军补积欠的军饷,共计八十余万银子,谁知还没有到士卒手里,就只剩下四十万!

好嘛,四十多万两银子,都是宁采薇借给国库的钱,半个月就被贪墨了!

这种黑洞,多少钱能填的满?媳妇儿的银子再多,也经不起这么糟践啊!

更无语的是,这四十多万两银子,不是少数几个人贪墨的,而是两省官员,从巡抚、巡按、三司、兵备道、各级将领、州府官员,甚至书办、文吏、师爷等人一起贪墨的。

最少也有两百多人参与分润,层层雁过拔毛。多的贪墨万两,少的贪墨几十两,大家都有份!

而且这些人,都是归附南京有功的。让两省拥戴泰昌帝的,也是这些人。

“这还得了!”朱寅看到情报,心情顿时恶劣起来,“真想全部抓起来,该杀的杀,该流的流!”

徐渭苦笑道:“主公,大明有《问刑条例》在,主公很难对他们明正典刑啊。除非,修订律法。”

徐渭是老师爷了,朱寅也当了三年知县,对其中道理当然门清。

从法律的角度,还真不好杀!

“好个《问刑条例》!”朱寅手中的折扇重重一拍,“可惜眼下天下未定,不能废此恶法!”

提到《问刑条例》,朱寅就气不打一处来。

穿越者知道,弘治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5oo年,华夏法制史上生了一件鲜为人知、却又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孝宗下诏颁布《问刑条例》。

《问刑条例》是对《大明律》的重大修订,推翻、颠覆了很多太祖钦定的律法,礼法上其实也是违反祖制,而且是严重违反祖制。

可是这一次,百官没有反对,反而很高兴。完全没有抨击孝宗违反祖制。

《问刑条例》一颁布,贪官污吏就不用死了。

不管贪污多少,都可以“纳粮赎罪”。也就是交纳赎罪粮,可以活命。

从此,贪污罪就极少被判处死刑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恶法”,影响极其深远。

《问刑条例》虽然有进步价值,改进了《大明律》,也废除了很多应该废除的死刑。可是它所有的正面意义,加起来都抵不过贪污赎死这一条带来的负面影响!

《问刑条例》的颁布,是官商利益集团的重大胜利。

徐渭熟知典律,说道:“国初贪污八十贯,依法就要处死。可《问刑条例》颁布后,别说贪污八十贯,就是贪污八十万,也可以交纳赎罪粮,有命和全家继续安享富贵啊。如此一来,无官不贪。贪墨再多也能赎死,不过就是粮食。像海刚峰这样的,万中无一。”

宁采薇忍不住问道:“就算能赎死罪,可为何是赎罪粮,不是赎罪银?难道孝宗时期,都是实物税?”

徐渭笑道:“倒也不是因为这个,这些事情老朽还算清楚,试为夫人言之。因为这粮食,必须贪官自己负责运输到九边塞上,充作军粮的。”

“只要输粮到塞上补充军粮,拿到输粮劵,贪官污吏就能活命。但运输成本要翻好几倍。而且,运粮不仅是成本高,路上也有风险。”

“按说,这法子虽然让贪官活命,但起码还能补充九边军粮。可是就连这个赎罪粮制度,也都废了。后来变成了折银!”

“可以不输粮到边塞,交一笔银子就能换取粮券,同样活命!更要命的是,虽然粮食没有到运到九边,可是同样记帐了,粮券也了。于在是账目上,九边“不缺粮”,可实际上缺军粮。”

宁采薇摇头道:“原来如此。那这么干,迟早会出大事。”

徐渭点头道:“夫人明鉴,可不就是这样么?嘉靖时军备大废,九边军士大量逃亡,甚至逃往蒙古,导致俺答汗迅强大,南下围困北京,也导致倭寇肆虐,无力剿灭。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九边缺粮。”

“当年,左都御史辛自修奏:今墨吏赃私动以万计,输赎不过十之二三,是明导劫夺民财也!且问绞决者皆小吏,司道以上无一人伏法,法安在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