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微微一笑,点头抚须。心中暗道:“朝廷还能抽调三十万这样的精锐战兵?最多再挤出十万就不错了,还三十万?做梦呢。”
戚继光比谁都清楚大明军力如何。账面上的兵力有两百多万,乍一听吓死人。可那只是数字。真正的精锐之兵,十分之一都没有。
为何精锐这么少?两个字:腐败!
戚继光心中这么想,口中却是很赞同的说道:
“不错,李将军所言不差。这样的精锐,朝廷真要了狠,几十万也能凑的出来。所以说,大明败的起。谁敢反明,就是找死。”
说到这里,两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
李如松可是总兵级别的将帅啊。他当然知道,大明根本没有三十万精锐战兵。
朝鲜之前已经葬送了几万,这里又是几万。朝廷还能抽调的精锐之兵,撑死不会过十万。当然,这不包括土司兵,如果加上土司兵,那真有三十万精兵。
问题是,土司兵终究是异族,很多土司不愿听调。即便愿意听调,不少也是桀骜不驯、阳奉阴违。说到底也不是朝廷的经制之师,时刻都有反噬之虞,难以令人放心。
李如松和戚继光夸大朝廷的精锐兵数,当然是说给杨可栋和秦良玉听的,主要是给杨可栋听。
为何?
因为杨可栋是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儿子。而播州杨氏拥精兵数万,势大财雄,是最强大的土司之一。
去年,杨应龙上奏,表示要出兵效力,为朝廷抗倭。朝廷本来已经拒绝,可是朱寅却暗中干涉,结果朝廷准了。
当时,杨应龙的儿子杨可栋,正在朝廷当人质。于是朱寅就运作释放杨可栋,让他率三千土司兵一起去朝鲜。
加上秦良玉的白杆兵,军中的土司兵有六千人。
果然,杨可栋听到李如松和戚继光的话,不禁心中凛然。
他很清楚,眼下这三万明军汉兵,都不是一般的精锐。其中的戚家军,更是天下强兵。
可是这样的精锐汉兵,大明居然还能抽调三十万?太强了。
父君还想起兵反明,自称秦王,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杨可栋知道父亲和大哥的野心。可当大哥告诉他,父亲私下刻了“秦王”的印,想建立秦国时,他还是吓到了。
父亲主动上奏朝廷,说要出兵抗倭,其实就是试探之意。
如果朝廷准许出兵,那就说明朝廷十分自信,没把播州当回事。如果朝廷拒绝播州出兵,那就足以说明朝廷心虚,忌惮播州的实力。
可是结果呢?结果朝廷不但准了,还很大方的放了自己这个人质,让自己统帅播州精锐去朝鲜。
父兄见朝廷准许播州出兵,后悔之下又不敢造反了。于是,一边表示恭顺,一边派出三千兵马。
杨可栋毕竟是个年轻人,哪里知道戚继光和李如松说的是假话,还是专门说给自己的听的?
他本来就不赞同父兄造反,此时更是视反明为万劫不复之畏途,只想去了朝鲜好好打仗,努力建功立业。
熊廷弼、曹文诏等中级将领,并不知道大明真实的军力机密,可是他们也难以相信,朝廷还能抽调这么多精兵。
但他们也不傻。虽然不知道实情,也都是点头赞同戚、李二人的话。
李如柏则是低下头,看着自己的红蜻蜓皮鞋,表情有点古怪。当然,他同样没有纠正自己兄长的意思。
徐渭、冯梦龙等幕僚,也是微微一笑。
戚继光继续说道:“今天最迟黄昏,叶赫等部的两万女真大军,也会赶来汇合。到时这里就有三万女真兵。我等必须展现大明王师之威武,别在女真人面前丢了朝廷脸面。”
“你们回营之后,严格约束部属,不可和女真友军生摩擦,尤其是不可嘲笑他们的辫子。这有什么可笑的?你嗤笑女真人,惹恼了对方,对方要起决斗,你接不接受?”
“第二,还是要严明军纪,触犯军纪者严惩不贷。军法官执法不力,和士卒一体治罪。一什三人犯纪,杀什长。一队十人犯纪,杀队正…”
“第三,管好自己麾下的战马,我军战马几乎都是公马,而女真军中母马不少。眼下要开春了,马儿又要不老实的撒欢,你们的战马可不要跑进女真营地去找乐子,进去了想出来就难了…”
戚继光说到这里,众将都是忍不住笑出声来。
只有女将秦良玉低下头,粉脸有点红。
戚继光说到这里,才现还有一个女将在座,赶紧打住话题,咳嗽一声道:
“好了,军议暂时到这,各自回去准备吧。”
军议刚散,朱寅就进入中军大帐,眼见没有外人在此,直接说道:“爹,军议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