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书下达之时,李如松还没有到达北京,估计还需要数日。所以朱寅没有立刻离京,准备等到李如松入京之后,一起陛辞。
趁着这几日,他还要做几件事。
朱寅和戚继光在午门奉诏之后,一起去内阁应对回话。文渊阁先传见朱寅,戚继光则是在廊下候着。
文渊阁内,几位阁老一起坐在圈椅上,旁边几张书案,各有书吏据案记载。
而在书案之后,则是坐着几个司礼监的宦官,这是很少见的。
原来,他们是张鲸派来“观政”的。其实就是司礼监对内阁的监督。
朱寅此时虽然是江宁侯,可如今早就不是国初。他一进入内阁就趋步而行,拱手长揖行礼道:
“下官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钦差蓟辽总督、朝鲜经略使朱寅,见过诸位阁老。”
几位阁老也一起拱手答礼,但都是坐在那里不起身。
居中而坐的王锡爵,看向朱寅的眼神极其复杂。他微不可闻的叹息一声,点头说道:“中丞请坐。”
朱寅虽然只是加副都御使衔,但副都御使是监察官,比兵部侍郎分量更重,所以王锡爵称呼他为中丞(副都御使),而不是少司马。
朱寅在对面的鼓腹凳上坐下,犹如受审一般面对几个内阁大臣。
王锡爵先拿起一份公文,“这是最新的朝鲜秘报,不是塘报,锦衣卫送来的。说是——”
说到这里,他将公文递给身边的赵志皋,“还是赵阁老来说吧。”
赵志皋接过公文,神色有些阴沉。
他在内阁待不了多久了,因为他要为朝鲜之败担负责任。为何是他,他当然心如明镜。可他不能争辩,也无法争辩,只能主动将责任都揽过来,还能争取一个好的致仕待遇。
赵志皋拿起公文,继续说道:
“日军在朝鲜之兵已不下二十万人,聚集平壤之兵过十六万,还有朝奸军三万余人,仅平壤合计不下二十万。”
“正月初二,日酋宇喜氏分遣倭将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岛津义弘等将,前后两路出兵,连下安州、龟城、秦川,朝鲜军只剩万余人,我军只剩六万余人,合兵八万,退守义州、昌城…”
赵志皋读着锦衣卫的秘报,脸色铁青,胡须抖动,声音干巴巴的,隐藏着快要爆的愤怒。
在场的其他阁老,以及记载的书吏,甚至来“观政”的太监,都忍不住面露怒容。
败的太惨,太可耻!
朱寅的神色反而很平静。因为他的情报更及时,更翔实。而且锦衣卫的情报,其实就是虎牙提供的。
不然就凭如今锦衣卫低下的情报业务能力,哪里能搞得清敌军的数量和动向?
虎牙提供情报之前,锦衣卫甚至连日军主帅的名字都不知道,还以为是小西行长。
虎牙给他的最新情报表明,整个朝鲜过九成五的土地都丢了,几乎就是全境沦陷。
只剩下江边上的两个战略要地:义州和昌城。
十几万中朝联军,如今只剩八万残兵败将,退守鸭绿江南岸的义州和昌城,距离辽东一江之隔。
而朝鲜的日军在秀吉之前紧急增兵之后,过了二十万人,加上新编练的几万朝鲜伪军,总兵力高达二十五万,粮草够用半年。
更要命的是,日军攻入朝鲜以来,除了海战受挫,陆战一直胜利,士气非常高昂,气焰十分嚣张。
而且,日军占领朝鲜过半年,各地的伪政权已经建立起来,投靠日军的朝奸们,眼见朝鲜灭亡,明军大败,更是积极的为日军效力,帮着运输后勤,征调粮草、民夫,招募伪军。
投靠、顺从日军的朝鲜人,越来越多。再这么下去,等到日军消化了朝鲜,仗就更难打了。
若非近期朝鲜积雪还没有融化,影响了日军的度,就连义州和昌城都没了。
这打的什么仗?郝经、杨绍勋、高淮率十万大军入朝,几个月工夫没有打一场胜仗,反而连大将军都被俘虏到日本,损兵数万,退却五百里,一直退到鸭绿江边。
虎牙情报还说,就是江北的建州女真部落,也都风声鹤唳。很多女真百姓都准备北迁了。
日军的强大和凶残,已经在辽东传播的沸沸扬扬。
就在上月,日军先锋大将岛津义弘,在朔州俘获南下越境采参、打猎的几十个建州女真人,然后全部斩。